自從民國八十七年台灣地區發生幼兒感染71型腸病毒致死案例之後,預防腸病毒感染就成為政府每年衛教的重點工作。根據日前台北市腸病毒通報資料顯示,腸病毒急診、門診、住院的病例數,較去年同期略高,也已經有18個班級因腸病毒而停課。
隨著氣溫逐漸昇高,腸病毒將更加地活躍,家長應該及早提高警覺,預防幼兒腸病毒的感染。因此,本週特別企畫將透過Q&A的方式,讓大家快速瞭解腸病毒的特性、症狀以及傳染途徑,並確實掌握預防腸病毒最有效的方式。
雖說大多數罹患腸病毒的患者,通常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或只出現感冒般的症狀,只需幾天就能自然痊癒。不過,因為嬰幼兒的免疫力不足,部份病童可能會出現口腔潰瘍、手腳出疹等症狀,需要一至兩週的恢復時間;而三歲以下之嬰幼兒更有較高比率得到腦炎、類小兒麻痺症候群或肺水腫等嚴重併發症,甚至造成死亡,家長不得不小心防範。
隨著氣溫逐漸昇高,腸病毒將更加地活躍,家長應該及早提高警覺,預防幼兒腸病毒的感染。因此,以下將透過Q&A的方式,讓大家快速瞭解腸病毒的特性、症狀以及傳染途徑,並確實掌握預防腸病毒最有效的方式。
Q1:什麼是腸病毒? A1: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括23型A群克沙奇病毒、6型B群克沙奇病毒、3型小兒麻痺病毒、30型依科病毒,以及最後發現的68至71型腸病毒,一共有六十幾種病毒。
Q2:腸病毒只有台灣才有?通常在什麼季節流行? A2:腸病毒世界各地都有,通常在夏季、初秋流行。但因台灣地區位處亞熱帶,全年都可能有感染發生,又以五~六月及九~十月為主要的流行高峰期。
Q3:得了腸病毒會有什麼症狀?致死率有多高?A3:腸病毒感染的潛伏期大約二至十天,大多數感染者不會出現症狀或只出現感冒般的症狀,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
但由於嬰幼兒免疫力不足,有可能導致嚴重的併發症,甚至造成死亡。
腸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病程為七至十天。極少數個案有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麻痺等併發症。
雖說專家們推估
腸病毒致死率約在十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一之間(也就是感染腸病毒後,99.9%以上的患者都會恢復),但由於民國八十七年台灣地區發生了幼兒感染71型腸病毒致死的案例,造成社會大眾相當震憾,因此,為了避免致死的危險性,認識腸病毒並且避免感染是絕對刻不容緩的。
Q4:孕婦感染腸病毒會生下畸形兒嗎?A4:目前尚無證據顯示腸病毒會導致胎兒先天性畸形,但孕婦仍必須避免腸病毒感染,以防生產時
垂直傳染給新生兒。
Q5:腸病毒是怎麼傳染的?A5:腸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經由腸胃道或呼吸道傳播,亦可經由接觸患者皮膚上的水泡及分泌物而傳染。腸病毒的傳染力始於發病的前幾天,在喉嚨與糞便都有病毒存在,通常以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
腸病毒在家庭中有很高的傳染率,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也較容易發生傳染。幼兒常因大人從外面將病毒帶回家中而遭感染,玩具也常成為幼兒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更容易因接觸幼兒口嘴造成大量病毒感染。
Q6:腸病毒有沒有特殊治療藥物?A6:目前治療腸病毒的藥物,都還在初期試驗階段,臨床並無法使用。目前則是針對發生的症狀,採取對症療法。
Q7:感染過腸病毒之後,會產生免疫力嗎? A7:腸病毒群共有六十幾種病毒,得到某一種腸病毒感染以後,至少會持續數十年的免疫力,再接觸同一種病毒時,大多不會再發病。但由於不同種的腸病毒常會引起相同的症狀,所以有的人會得到一次以上的手足口病或庖疹性咽峽炎。
Q8:如何預防腸病毒感染?A8: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以外,目前各種腸病毒並沒有疫苗可以預防,因此,請務必做到:
(1)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並勤於洗手(切實做到濕、搓、衝、捧、擦五步驟)。
(2)為了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成人外出回家後,應先洗手後,再親近小孩,玩具也必須經常清洗,
(3)注意環境的清潔衛生與通風。
(4)平時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定期運動、正常作息及充足睡眠,以提高抵抗力。
(5)儘量減少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並避免接觸疑似病患,以防傳染。
(6)若是出現疑似症狀,請儘早就醫,患病後必須請假在家多休息。
資料來源: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全球資訊網、
台北市衛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