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表現畏縮呢?

  女兒五歲,十分害羞,害怕表現。入幼稚園兩年了,從來不肯單獨表演。遇到穿新衣或新鞋時,也要折騰半天,就怕引來別人的注意……。我擔心孩子如果不敢表現自己,很容易被認為是「能力不夠」或「什麼都不會」,在同伴之間,總是當「跟班」;另一方面,也怕她對周遭的環境表現出退縮和自我封閉的行為。

  孩子為什麼會害怕表現呢?可以從下列幾個方向來分析︰
  1.氣質特徵不同
   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下列幾個氣質項目會影響到孩子的表現(註)︰

  2.趨避性
   孩子第一次接觸陌生的人、事或環境時,所表現的行為是接受、大方,還是退   縮、怕生?若是屬於後者,當然很難要他在眾人面前表現。

  3.適應度
   適應度較低的孩子,面對新的人、事或環境,他所需要的適應時間當然要比一   般孩子長,在團體中的學習效果和表現能力自然會受影響。

  4.反應強度
   反應強度較弱的孩子,往往會因為發出的訊息過於微弱,無法引起他人的注    意,甚至被忽略或誤解,而受到挫折,使孩子不敢或不願表現自己。

  5.情緒本質
   有些孩子天性比較愉快、惹人喜愛;有些孩子卻總是 著臉,縱然內心很高    興,也很難表現在臉上。這種情緒本質的差異,往往會得到不同的待遇。

  6.堅持度
   堅持度較低的孩子較沒有耐性,往往稍受挫折、打擊,就不願再表現。

生理發展缺陷
  有些孩子因為生理上的缺陷如︰兔脣、臉上有胎記、口吃等因素,也會因自卑而導致不敢表現。

情緒發展受阻
  孩子的情緒往往受到環境的影響,譬如說︰在打罵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可能會形成「畏懼」的心理而不敢表現自己,甚至用唱反調、鬧彆扭、耍脾氣的方式拒絕表現。

社會化過程多限制
  有的父母為了安全的理由或怕孩子學壞,不准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怕他變成「野孩子」。其實,「和同輩相處」正是孩子學習與別人溝通的好機會,父母這種限制,不但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機會,同時也間接影響他的表現能力。

練習機會不足
  在過去農業社會的大家庭制度裏,成人經常以「大人說話,小孩不要插嘴」的權威來訓示孩子。漸漸地,「成人即是權威」的觀念,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孩子一方面因為畏懼成人的權威,在成人面前不敢表現自我;一方面也因缺乏表現自我的機會,而不懂得怎樣表現自己,日後,在團體裏也就不敢且不願意表現了。

  在現代工商社會的小家庭制度裏,如果媽媽是一位純家庭主婦,那麼她很可能忙於繁瑣的家務事,疲累之餘,而忽略了要把手邊的事暫時放下,和孩子談一談,讓孩子講述他所想、所思和所見所聞,幫助他發展思考、想像和說話的能力。如果媽媽是職業婦女,白天只好將孩子交給「日間部母親」--保母來照顧,由於保母多半對孩子僅止於照顧,而母親自己下班回來又太累,孩子在缺乏練習如何與人交談、溝通的環境裏,怎能不變得木訥、退縮呢?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