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建立孩子的所有權觀念呢?
更新 : 2018-09-20
孩子的世界是單純而美麗的,他的行為習慣都是學習而來的。我們應該怎樣教導孩子,幫助他建立所有權的概念呢?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受教育場所,父母則應是孩子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我們可以從下列的幾個方向著手︰
澄清我們自己的所有權概念
如果我們自己的所有權概念本來就很模糊,今天說這個玩具是哥哥的,明天又認為是弟弟的也無所謂;或是隨便地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表現出僥倖或得意狀的話,孩子怎麼會不加以學習和模仿呢?
把所有權的概念教給孩子
幫助孩子建立所有權的概念應該從小做起,例如︰從小就讓孩子擁有他自己的一套用具,平常就教導孩子認識、辨別別人的東西和自己的東西的不同。到了學說話的年齡時,父母可以常常告訴他「這是你的杯子」、「這是你的鞋子」、「這是媽媽買給你的玩具」,並教他把衣服和日用品放在固定的地方……。二、三歲以後,更可以設計些遊戲來幫助他建立這個概念,例如媽媽收取衣服時告訴他「這是你的衣服」、「這是媽媽的衣服」、「這是爸爸的衣服」,甚至進一步和他玩「找出爸爸(或媽媽)的衣服」的遊戲等。孩子從具體的指導中學到所有權的概念後,自然會學著約束自己。等他習慣後,他就不會隨便拿走或使用別人的東西了。
大人應尊重孩子的所有權
例如︰他有自己的房間,房間內讓他自己珍藏他的所有物,如果要拿取他的物品,也應該徵求他的同意。孩子的所有權被尊重,他才能學會尊重別人的所有權。如此,「順手牽羊」的事也將不會發生。
幫孩子標記所有物並讓其體驗「以錢易物」的概念
平常帶孩子上街逛百貨公司或到雜貨店購物要付帳時,不妨讓孩子有機會體驗「以錢易物」、「不是用錢買來的東西不可以拿回家」的實例。慢慢的,孩子就會了解什麼是「可以拿」、什麼是「不可以拿的」了。
在幼稚園,老師可以做的有︰
在孩子個人的學用品上寫上名字,公有物則寫上幼稚園(所)的名稱和編號,然後放在固定的位置。請老師對孩子們講明「東西用完以後,要放在原來的地方」。
幫孩子記錄學用品的使用(如︰哪一天買了什麼學用品)。這種記錄習慣除了幫助孩子確定且保管自己的所有物外,還可幫助他養成節儉的美德,例如︰上週才買了鉛筆盒,這週發現家長竟然又買個新的給他。為了孩子著想,有必要時,這一點也可以作為和父母討論時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