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領。不必教導,我們自然就會想出點子來玩。玩,也是一種天性。大人愛玩,孩子愛玩,連出生才幾個月的嬰兒也愛玩、會玩。玩,更是一種心情。只要心情輕鬆、想玩,我們就能隨事、隨時、隨地地玩起來。
我不會和孩子玩
玩,實在是件輕鬆又愉快的事。可是,對有些父母來說,要和孩子玩成一片似乎並不容易。我們或許可以和大人玩得很好,因為彼此容易溝通、了解。我們也可能和大一點的孩子玩得來,因為他們了解我們的情緒和話語,也能清楚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是,在面對嬰幼兒--這個離成人世界似乎很遠,又沒有一定邏輯的小傢伙時,我們很可能就束手無策,玩不起來了。因此有些父母會非常沮喪地說︰「我不會和孩子玩啊﹗」或是困擾地問︰「要怎樣做才能和孩子玩在一起呢?有沒有什麼規則或形式可以依循?」
其實,說起「不會和孩子玩」的癥結,多數的父母並不是真的不會和孩子玩,而是被某些觀念阻礙了。例如︰
1.對「玩」的期許過高
以為一定要孩子笑得很開心,反應很熱烈才算「玩得好」。或是要在玩的過程中達到某一些目標及意義,如果達不到就認為是自己不會和孩子玩。
2.對孩子的發展不夠了解
孩子玩的方式和感興趣的事物,會隨著不同的發展階段而變化,父母如果不能配合孩子,也會玩不起來。例如︰孩子重複地在做丟、撿湯匙的動作,父母覺得這很無聊,想和他玩點有變化的遊戲,可是,孩子竟然拒絕,甚至不理睬父母,父母覺得很受挫折,就認為自己不會和孩子玩。
3.父母本身個性拘謹,無法放鬆下來
有些從小家庭氣氛較為嚴肅,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於是認定自己不會也不能和孩子嬉鬧玩耍。
多觀察多嘗試就能找到竅門
到底怎樣才叫「玩」呢?它有一定的形式嗎?它一定要達到什麼目標或意義嗎?其實,親子間的「玩」並沒有一定的形式或規則,它是一種無拘無束、輕鬆自在的共處,只要在一起時親子都感到愉悅,那麼,不論是一起玩遊戲,或是一起做某件事,甚至只在一旁看著孩子玩……,對孩子來說,都是和他一起玩。
玩,應該是一種無所為而為的活動。為了某個目的而刻意做的活動並不是玩。因此,如果要說玩有什麼目標或意義,我想那就是「樂觀」吧﹗
有些父母雖然很想和孩子玩,可是卻苦於不知該怎樣進入孩子的世界?怎樣了解他喜歡什麼?會玩什麼?進而和他玩成一片。
首先,父母要一方面閱讀有關孩子身心發展的書,另方面也要肯花時間,以童心和孩子相處。在孩子還不太會說話時,「觀察」是了解孩子最有效的方法,這也是和孩子玩的基礎,您不妨看看他都在做什麼?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如何?只要您用心觀察,多方嘗試逗弄孩子,就不難找出孩子的需要和喜好,而且自然能和他有好的溝通和互動。等孩子會說話以後,父母還可以藉著傾聽來了解孩子。
除此之外,看看孩子之間玩耍的情形;到幼稚園觀察老師和孩子互動的方式;或是參加親子活動,都能豐富您和孩子玩的內容。
至於一些無法放鬆自己的父母,常會為了不知該怎樣和孩子玩而困擾。一個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父母如果勉強自己和孩子玩,不但玩得不痛快,還可能玩得大發脾氣。因此,不妨為孩子安排玩的環境,讓他去和別人玩。例如︰帶他去公園玩;請鄰居同齡的孩子來家裹玩;送他上幼稚園等等,都是補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