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孩子的霸道、不講理?
更新 : 2018-09-20
家寶很霸道,經常想怎樣就怎樣,想要什麼就非得到不可,否則吵鬧不休,甚至動手打人,任憑你好言相勸或是打罵訓誡,都無效……。據說三歲半到四歲半是個比較不穩定的階段,霸道、不喜歡受到拘束、講話略粗野、拗起來軟硬不吃、希望自己快快長大等,都是典型的特徵。
孩子為什麼霸道
孩子之所以霸道,可能受下列因素的影響︰
1.年齡
三歲半到四歲半這個階段,一般孩子皆有這類的特質。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態各方面逐漸平衡,就不至於再這麼霸道。
2.排行
一般說來,獨生子或是長子較常發生這種現象。有的孩子排行老大,在弟妹誕生之前,習慣了獨占父母的愛和一切,而在弟妹誕生後,尚未培養當哥哥應有的情操,就顯得霸道、不講理了。
3.人格的特質
孩子天生的氣質即屬於「霸道型」。
4.獨立的需求
孩子本來是完全依賴父母,受父母保護的,他需要安全感。但漸漸長大後,他必須學習獨立,因此在成長的過程中要慢慢獲得良好的適應,也就是不過分依賴或獨立。對四、五歲的孩子來說,他希望成為獨立的個體,但也必須與父母保持良好的關係,兩者之間很難做到恰到好處,很容易造成偏差。
5.環境中的危機
如果父母沒有給予孩子安全感,使孩子覺得環境中有危機存在,會造成他強調獨立自主,以「霸道」作為一種防禦的方式。就行為動機來說,一個人的需求若能獲得滿足,則不必強調偏激的行為;如果得不到滿足,便會產生挫折感,而以侵略性、霸道的行為來表現。
7.模仿
就社會學習的觀點來說,孩子深受父母以及大眾傳播媒體(例如︰電視)的影響。舉例來說,父母本身很霸道,孩子發現父母的這種行為往往能收到想得到的良好效果,耳濡目染之餘,也跟著模仿、學習。
治標與治本之道
孩子霸道、不講理的習性已經養成了,父母該怎麼辦呢?
一、治標之道
如果孩子不了解或聽不入耳,也不必強求或過分期待他接受。孩子每天都在成長,讓他隨著身心的成長而學會講理。
設置「休息室」
如果好言相勸、講理均無效,則置之不理。為了避免孩子過分哭鬧影響大人的情緒,可以設置一間「休息室」(例如︰小房間),室內以一些吊飾、色紙加以美化,但不要放置具有危險、傷害性的物品,最好有一面透明的玻璃窗,能讓孩子看到外面的情況,以免害怕。當孩子霸道、哭鬧不休時,則以溫和的語氣、堅決的行動,將他帶進去休息。在不會令孩子太難堪的情形下,讓孩子感受到那是處罰,一方面也讓他有一個轉換情緒的機會。
二、治本之道
提供孩子良好的教育環境
如果孩子天生的氣質是屬於霸道型,又未加關注而任其發展,也許就此定型,因此良好的後天環境對他極具重要性。良好的環境包括了父母的管教方式、幼稚園與家庭的學習環境等。例如︰幼稚園有良好的戶外場所,讓孩子奔跑、攀爬,以發洩情緒與精力,如此,將來孩子長大後,即使霸氣仍存,也不至於不講理。
1.讓孩子飼養小動物
孩子從餵食、撫摸小動物的行為中,能培養愛憐弱小之心,學會照顧別人、考慮到別人的存在,進而從帶領、照顧弟妹的行為中,逐漸減少霸氣。
2.相應不理
如果婉言相勸均無效,則不妨來個「相應不理」,但必須先確定孩子是無理取鬧,且沒有任何的病痛。
3.發洩過盛的精力
平時多讓孩子從事體力上的活動,並給予新知引導,使孩子過盛的精力有所發洩,同時還可藉圖書、音樂的薰陶,以收潛移默化之效。
4.不輕易妥協
孩子霸道、不講理時,父母的態度要堅定果決、不妥協。但事先應與孩子共同商訂原則,待孩子了解、贊同之後,確立了原則,就要堅持且確實執行。
5.給孩子安全感
有時候父母不了解「愛」一方面是「照顧」,另一方面則是「限制」,因而有的父母過分溺愛、放任孩子,造成孩子霸道的行為;有的父母則是過分保護、限制太多,阻礙了孩子的成長。「愛」與「限制」是一體的兩面,父母應該以敏銳的感覺,觀察孩子的反應,判斷孩子的需要,檢討、改進教育的方式,如此才不致「過」與「不及」。
6.引發孩子良好的行為
從行為治療的觀點來看,如果孩子某方面的行為不好,則設法引發他另一方面良好的行為;當孩子良好的行為出現時,則鼓勵、稱讚他,強化他這種行為。例如︰有位幼稚園老師採取每天放學前選兩位好寶寶的方式,來引發孩子良好的行為。凡當選者,老師就把貼紙貼在他的名牌上,結果收效良好。對霸道、愛出鋒頭的孩子而言,如果老師能提供他出鋒頭的機會,孩子為了獲得這項榮譽,漸漸地,在行為上會有很大的改變。
7.幫助孩子建立人際關係
霸道的孩子認為,「霸道」是一種獲得滿足的方式,這種行為沒什麼不好,因此只顧自己,不會考慮到人際關係。這樣的孩子在孤單的環境裹,霸道的行為會顯得更為強烈。因此,不妨多帶孩子參加屬於孩子們的社交場合,例如︰慶生會。在與別的孩子共同分享、遊戲中,他學習到「施」與「受」的關係,便覺得沒有「霸道」的必要,進而產生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慾望。
就人格方面而言,孩子從與玩伴的交往中,還可以學習不過分主觀、多替別人著想、不要太受別人支配,也不過分支配別人……。如果孩子能抓住其中的準則,則在道德與人格方面仍會有良好的發展。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裹,經常會有「不按牌理出牌」的時候,惟有及時關心、發現問題、尋求解決的方法,才是孩子之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