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玩了啦!」~五、六歲孩子與遊戲規則
更新 : 2018-09-20
在家中,難得爸爸想陪孩子玩一下,爸爸定了規則,就開始了遊戲,但是,怎麼常發現,玩沒一會兒,親子同樂卻以不歡而散收場,孩子發飆,大人生氣,吵成一團。怎麼會發生這樣的結果呢?
威威的爸爸是個不可救藥的棒球迷。禮拜天下午,他看見六歲的威威在客廳裡,一手拿著爺爺的「不求人」,一手拿著自己的小皮球,自己丟球、自己打擊地玩著球。他不出聲地看了好一陣子,不覺「龍心大悅」,心想這該是他「發揮父愛」與兒子同樂的時候了。
於是,爸爸搬開客廳裡所有的「障礙物」,把椅墊放好位置作壘包,並先把規則概要地跟威威說明一下。講到跑壘要扔掉棒子時,威威睜著大眼睛用力地點點頭;講到三好球打者三振出局、四壞球打者保送上壘時,威威似懂非懂地看著爸爸...,爸爸想再繼續講下去的時候,威威已經不想聽了。
爸爸想︰「沒關係﹗玩了再說吧﹗」於是爺兒倆開始他們的「世紀大對決」。
我不要玩了啦﹗
沒玩一會兒,只聽見小的叫、老的吼,媽媽衝進客廳一看,老的、小的都氣嘟嘟地坐在那兒。爸爸抱怨︰「他不照規矩來,怎麼玩啊?」小的說︰「我每次都打不到,我零分,我不要玩了啦﹗」沒想到,充滿天倫之樂的一幕,這麼快就落幕了。
這種原先大家興致勃勃,卻不歡而散的局面,可能也發生在你我的家中。到底是誰做錯了呢?
孩子故意不照規矩來?
首先,談談爸爸抱怨威威的「不照規矩來」。事實上,孩子很小的時候,並沒有辦法理解所謂的遊戲規則,如︰什麼時候才可以從一壘跑回本壘?為什麼投手接到他打的球,他就「死掉」?為什麼別人趁他撿球的時候,可以跑壘?
孩子一直到五、六歲,才可以理解簡單的遊戲規則,但是像爸爸這樣一板一眼的「專業打法」,威威是沒法兒消化的;因此,才玩一會兒便章法大亂,是可以理解的。
孩子對「一直失敗」很敏感
威威大叫︰「我都零分,不玩了」,是賴皮嗎?
事實上,就算孩子的肢體協調及智能,都成長到可以讓遊戲順利進行的程度,心理學家仍提醒師長們,最好考慮孩子在情緒發展上,是否能夠承擔「失敗的挫折」。
一群孩子有模有樣地打著棒球,但仔細研究,可能發現,他們用的是自己一套很簡單,甚至有點「四不像」的遊戲規則,但是卻不影響他們的投入、興奮,並且盡情地流汗、全力地奔跑,根本不在乎分數或輸贏;可是,一旦加入了嚴格的規則,並記起分數來,整個活動的味道,就全走樣了。
而且五、六歲的孩子是很敏感的,小小的失敗或批評,都會讓他們傷心難過,更何況威威一直都是「零分」呢﹗
瞭解孩子的遊戲發展
爸媽們不妨先對五、六歲孩子的活動或遊戲的發展,有一番瞭解,那麼,想要發揮父母愛與孩子同樂時,就不會不歡而散了。
五、六歲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若是遊戲規則太複雜,恐怕他們連聽完規則的耐性都沒有。肢體及運動技能的鍛練,是這階段孩子較重要的遊戲目標,比輸贏的競賽仍然不適合。
如果你的孩子參加某一活動,由於「技術不佳」老是坐冷板凳,那麼這可能不是一個鼓勵參與及自我挑戰的好活動,因為孩子不但沒有得到體能的鍛練,自尊和自信還可能受到嚴重的傷害。
親子同樂固然很好,但若孩子因父母的在場或在意成績,而變得患得患失,失去活動的樂趣,那麼父母就該考慮是否要做些改變了。
遊戲是快樂的,是玩了還想再玩的,也必須是符合您孩子發展條件的。如果老是玩得愁眉苦臉或氣嘟嘟的,您恐怕得好好地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