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記得3歲以前的事嗎?如果不記得就代表嬰幼兒期沒有記憶嗎?事實上,孩子都記得,只是需要您的幫助,多說說小時候的事,幫他組織記憶,也讓他感受他的出生對家裡有多重要!
文/柯華葳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心儀和小芊姊妹倆小時候常跟著阿媽一起到處玩。前幾天阿媽說:「記不記得有一次到美術館看展覽,人好多,你們都只看到大人的屁股。」小儀小芊都不記得了,「帶你們到處玩、到處看東看西都白費了。」阿媽很感慨的說:「小時候真的不必帶小孩去見識世界,反正他們都記不得。」
小時玩過的經歷真的完全沒記憶嗎?
嬰兒記得看過聽過的事
我們不記得幼兒時期發生的事,是因幼兒期的記憶力不好嗎?
每一個人對自己最早的記憶大約是3歲半左右發生的事,更早的事情就記不得了。嬰兒研究指出,嬰兒是有記憶力的。嬰兒會分辨出眼前的東西和耳邊的聲音是否曾經出現過;他記得看過或聽過的事物。因此當舊事物、熟悉的聲音再次出現,不會覺得新奇。嬰幼兒有記憶是肯定的。
長大為什麼忘記小時候?
但是,我們長大後怎麼不記得小時候的事情?目前較為人接受的解釋,是我們記不得幼兒期所發生的事,可能與語言發展有關。
我們都以語言表達已經記起來的事情,但3歲前語言尚在發展中,當時對事物記憶的儲存形式不是語言形式,可能是圖像記憶,或是情緒記憶,尚不得而知。等到有語言後,這些以非語言形式儲存的記憶,因著先前儲存的形式與後來抽取的形式不同,因而可能抽取不到,以致於表達不出來。
早期的生活經驗都白費嗎?
阿媽說「反正小孩記不得,帶他們到處看是做白工了」,這句話對嗎?
由嬰幼兒的概念發展研究來看,如廣告所說「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但是幼兒需要成人幫助他們以語言反覆整理記憶。研究指出,美國大學生(記得出生後38.7個月的事)比美籍亞裔大學生(43.6個月)有較早記憶,兩者又都比韓裔學生(55.5個月)早。研究者的推測是,西方父母比東方(韓國)父母習於對幼兒述說家庭故事,以及指著家庭照片說故事。因此美國學生在父母幫助下,記得較早的事情。相對的,韓國學生最早的記憶,是在年齡平均在4~5歲之間。
文化與排行使早期記憶有別
根據文獻,當家中有一個以上的孩子,父母與第一個孩子說話的時間,比第二個或第三個孩子多。研究者因此進一步分析家中排行對兒時記憶的影響,結果發現,老大平均回憶的時間點為3歲,老二、老三則接近3歲半。有趣的是,許多人在回憶早期記憶時都提到「有照片為證」。換句話說,照片幫助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