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對孩子公平嗎?

根據一項在台灣地區所作的調查,老師們對於男生比較高的期待、相信他能夠解答問題,同時,也比較樂意給男生較多的關注。同樣的道理,讓我們想像一下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是不是有所偏待?

  根據一項在台灣地區所作的調查,給予男生回答問題的等候時間平均是3.1秒,給女生的等候時間是2.1秒;這意味著老師們對於男生比較高的期待、相信他能夠解答問題,同時,也比較樂意給男生較多的關注。雖然將近七成的國小老師是女性,並沒有因此給女性公平的機會。同樣的道理,讓我們想像一下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是不是有所偏待?
學業表現方面
  如果兩個同樣資質的孩子,A學會說一個新的詞彙,父母微笑說:「嗯!很好」,而B表現出同樣的行為,父母以高八度的音調、笑開了嘴稱讚:「哇!真厲害,好聰明」然後把他抱在懷裡,猜猜看,一年後會發生什麼結果?不用說,長期的讚美鼓勵之下,B絕對看起來比A聰明許多,這就是所謂的自我預言效應。聽起來雖然誇張,卻是大多數父母無意中對待男孩和女孩差別態度所形成的結果。
生涯發展方面
  父母對男孩有較多的期待,也在教育上投資較多的經費給男孩,女孩子只要乖乖的、守規矩不吵鬧就好。當一個嬰兒呱呱墜地,父母通常會照著他的性別來教養他,如果是男孩,就為他選購積木、益智玩具,期許他成為科學家或事業經營者,如果是女孩,就為她選購娃娃和家家酒,期望她將來做賢妻良母。我們從小培育孩子「各方面的才能」,卻未必是按照他們的本質,而是父母主觀的認定。男性的事業表現遠超過女性,絕不是女性的頭腦較差,而是社會期許的結果。
生活行為方面
  男生可能被要求一定要好好唸書,花了許多錢給他補習,學英文、電腦、科學實驗…等等,回到家還是唸書,什麼都不要管,家事媽媽來做就好。女孩則不然,媽媽忙不過來的時候,可能要幫忙照顧弟妹,幫忙收碗筷擦桌子。男孩子如果打破玻璃,爸媽可能會說「哎呀!你怎麼這麼皮,受傷了沒」;女孩子若是打破玻璃,爸媽的反應則是「你真是粗魯,笨手笨腳」等負面的批評居多。如此種種截然不同的標準,女孩學著順著父母的期待,卻無法很自在地做自己。
  事實上,女孩子也可以活潑開朗、大而化之,更可以跑跑跳跳、發揮運動細胞,看看世界頂尖的運動健將如陳靜、辛吉絲,不也在神采飛揚當中,展現她們特有的女性魅力嗎?父母何妨單純欣賞每個孩子不同的優點,解開性別的迷思,讓孩子有自由的發展空間!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