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脫離襁褓練習走路開始,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自己常不知不覺地脫口大喊「小心!」正因為生活環境中很多的設備或設施,並非專為兒童所設計,因此,他們必須學著過大人的生活,開關厚重高大的門、踏上大步跨階的樓梯,亦或是使用過大而鋒利的工具……。又因為孩子的好奇心使然,讓他們只要一有機會,就想要嘗試平常被禁止的活或是用品。
文/陳澤佩│信誼基金會附設實驗托兒所所長
常常聽到有媽媽抱怨「越是叫他不要碰,他就越是要去碰……。」「因為不想讓他拿到,把東西放得高高的,沒想到趁我不注意,他還是站到小椅子上去搆……。」這正是最常見大人面對或處理孩子危險環境或物品的方式,只要大人覺得有危險的東西,大多採取藏起來,或是由大人先幫忙處理好,亦或是以禁止進入的方式,讓孩子趨避這些有可能造成傷害的地方,這樣一來,孩子就可以在大人的掌控之中,把觸碰危險的機率降到最小。
然而,在保護越周密、所有環境皆安全中長大的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也相對的較為薄弱,孩子在「不可以」的狀況下長大,缺乏了解「不可以」背後的原因,一但脫離了情境,所有的安全意識也就蕩然無存。
要如何幫孩子建立安全的意識呢?安全意識是靠日積月累的經驗中獲得,就算是大人,偶而也會因為一時不小心或太大意而受傷,更何況是孩子,因此讓孩子有嘗試的機會,並在過程中提供他們正確的操作技巧,以及在受傷時的因應之道,即是建立安全意識最好的方法。以下提供一些孩子學得安全意識的生活實例:
使用廚房時
小一點的孩子,要讓他遠離廚房,以免他被刀切傷、被火燙著。大一點的孩子,就可以一起進廚房,添適合孩子使用的刀具、烤盤與防燙手套,一起切水果、烤蛋糕,但是,插電、開火仍然需要由大人代勞,不小心燙傷了,記得要沖冷水再尋求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