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沒大沒小?

為什麼不能和老師爭辯?為什麼不能在阿伯面前發飆?為什麼有些話對著大人說就是沒大沒小?此類人與人互動的準則,正是初進學校的孩子們學習的重要內容。


  當大人們搖頭說:「這孩子怎麼這樣沒大沒小」時,通常會順道感嘆世風日下,遇上個完全不具備「敬老尊賢」美德、甚至會問「禮貌是什麼東西」、唯我獨尊的麻煩小孩。

  在某些狀況下,孩子是真的不清楚,合理的行為規範以及界線在哪裡--為什麼不能和老師爭辯?為什麼不能在阿伯面前發飆?為什麼有些話對著大人說就是沒大沒小?此類人與人互動的準則,正是初進學校的孩子們學習的重要內容。但常常,在孩子學會之前,他可能已經犯過多次令人不悅的錯誤了。

  另一些情境中,孩子是故意挑釁的,這最讓「高高在上」的大人們感覺受到侵犯。頂撞、反抗,那些不規矩的表達方式,傳達的不只是「己之所欲」,而是有強烈的不滿與不順從。換個角度想,長輩,對小孩來說,充滿權威、卻也代表著強有力的支持。他想引起你的注意、也想抗拒你的威權;想確定你的保護,也巴望著逃離你的限制。這就是孩子、也是我們在人群中尋求獨立卻需要維持聯繫的過程。他不是不懂得該尊重,而是,他還在尋找那一個,擁有你的關注又不失去自己的平衡點。

我的孩子沒大沒小,怎麼辦?
  你期待你的孩子,從哪兒學會---遇見師長要問好、在公共場所不爭吵?這些行為舉止,孩子所需要的其實大多是生活教育裡正面的示範。爸媽的一貫教養態度,對孩子的行為有著無可避免的影響。
是不是孩子的鬧脾氣,每次都奏效?總是順其意或是每回都跟著發怒?
爸媽自己對待其他長輩時,是不是同樣地「目無尊長」?
爸媽曾經和孩子細細談過,關於彬彬有禮這一回事嗎?還是他通常是透過處罰、怒罵,學會下次不可以這樣?

  爸媽需要想清楚的是,教導孩子分辨誰大、誰小,依據的是什麼?是輩分之序,還是經驗之長?是握有較多決定權的人大嗎?還是多走了幾十年路的經驗大?抑或是有理的就大?

  我們想要孩子有大有小,是要灌輸他對長者的戒慎恐懼,還是希望他能通達事理、行事合宜?

回歸到最核心,其實還是「尊重」吧。
  引導孩子,我們尊敬的是輩分、是知識、是理;是歷練、是情份、是人與生命--包括自己,以及其他的人。「禮」,是指行為標準必須留有彈性,因時因地調整;這需要經驗和提醒。而「敬重」的心情,是這些舉止最初的動機,需要你的照顧、需要陪著孩子堅持。帶著他觀察體會,行為「有大小」的人,會讓人感覺舒服、愉悅,與溫暖。孩子會很樂意學著成為「有大小」的人--除了因為發現「大小」之理,也因為他發現成為這樣一個好人的價值。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