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國小新生入學前,ㄅㄆㄇ的學習的問題就會成為熱門發燒的話題,坊間也可見到四處林立的「正音班」,甚至有些幼稚園所為因應家長的要求,在大班畢業前就加入了注音符號的課程。這麼多父母希望讓孩子提早起步,到底爸媽擔心的是什麼?孩子入學後才開始學習注音會遇到什麼困難嗎?
小一老師不教注音?
雖然教育部明令規定小學新生第一學期的前十週都是注音課程,但有不少家長都有耳聞,在實際執行的層面並非如此,因為大部分的小朋友在入學前都學過注音了,老師會很快的教過去,甚至不教。雖然教育單位再三聲明,小一老師絕對會教,但為人父母都害怕,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點。
其次,既使老師真的會按照進度的教學,父母也擔心孩子進入小學後,發現同學們都會了,自己完全不會,會讓他在適應新生活之外,還遭遇學習上的挫折,因而排斥上學,甚至影響老師和同學對他的看法。
也有些父母擔心,由於孩子平時並沒有什麼機會接觸注音符號,要他在短短十週內精熟學習如此抽象的東西,爸媽可能必須多花額外的時間,幫助孩子在課後多複習,才不會跟不上,不如讓他提早開始學習。
注音教學有何改變?
目前國語教學時數一週有六堂,可是要教的注音符號還是一樣的內容,教學時間也還是十週,因此,更是讓家長擔心是不是該讓孩子加入正音班,提早開始學習注音。
其實,家長必須調整的是不要採「高分」的價值標準,目前的課程是打破學科、跨領域統整的協同教學,因此有關國語文的教學,除了會在語文領域的課程外,也同時會在健康與體育體、數學、生活、綜合等課程中出現,透過統整活動來進行,使教學活動也會變得更活潑。因而,注音符號的學習,不僅僅是在語文領域有學習機會,而是同時會結合生活課程,在有標注注音符號的兒歌、文學欣賞中,培養出閱讀的能力與興趣,讓孩子在活潑教學活動與豐富的媒材中,有充分練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