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貧血、飲食不當 增加罹患過動症風險!

過敏、貧血、飲食不當 增加罹患過動症風險!
過動症是兒童常見的神經生理疾病,在台灣的盛行率已達5〜7%,致病原因多重,已知的危險因子包括神經傳導物質分泌異常、遺傳及腦傷等,主要有「過動」、「衝動」與「不專心」三大核心症狀。中研院近期發現過動症與身體疾病及生活型態有關。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潘文涵特聘研究員所率領的研究團隊發現,過動症與過敏、貧血或血清素偏低有關,而這些因子有可能透過飲食修正而改善。

新發現:過動症4個臨床風險因子
這項研究是從大台北地區31所小學,招募216名過動症病童與216名性別、年齡、身高及體重等條件相似的非病童,進行病例對照研究。內容包括過敏現象、飲食型態、血液測量值的差異,並估算危險因子的數目與疾病風險的關係。
研究團隊找出在臨床上的4個風險因子為貧血、血清素偏低、嗜酸性粒细胞與免疫球蛋白較高,後兩者與過敏發炎有關。研究發現,同時患2種以上過敏症狀(鼻炎、濕疹、氣喘等)的學童,得到過動症的風險為沒有過敏學童的2〜3倍;如果上述4個風險因子數值皆異常,罹患過動症的機率則為6〜7倍。

吃對食物,有助改善過動病症
檢視過動兒與非過動兒的飲食型態發現,過動症組的營養性食物攝取頻率顯著低於對照組,營養食物包括蔬菜、水果、蛋白質類食物;而較不營養食物的攝取頻率卻顯著較高,尤其是高糖及高油類食物。研究推測,若能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修復營養生化狀態,應有助於過動症病況改善。

以血清素為例,其合成過程需要幾種維生素B、鐵為輔酶,若這些營養素攝取不夠,可能使體內血清素濃度偏低。研究者建議過動兒的父母應瞭解孩子是否有過敏及貧血問題,尋求醫學處置,同時讓孩子多食用抗發炎且營養素豐富的飲食,如:蔬菜、水果、全穀類、核果、優質蛋白質食物,避免燒烤、油炸、甜食等,也有助於過敏甚或過動症的控制。

 資料來源/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信誼好好生活誌》編輯部彙整 

會員限定服務

親子共讀推薦

最新活動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