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孩子好好談話了嗎?

如果我們不希望有一天我們發現,身為父母,卻是最後一個知道孩子心事的人,那就要從現在起,養成和孩子交談的習慣。


 

文 / 張杏如(信誼基金會董事長)

我幾次星期假日,在餐館裡看到父母帶著大約是讀初中或高中的孩子一起吃飯。 餐桌上只見媽媽忙著為孩子夾菜或不斷勸食,孩子通常面無表情,既不道謝也不推辭,有的甚至一邊吃還一邊玩起手機;做爸爸的呢,則像是個局外人,只管吃著,或者帶著幾分盡人事的無奈吧。假日裡全家人一起外出吃飯,本來應該是個闔家歡的場面,怎麼竟落得這樣呢?  

據說是因為現在孩子的課業實在太重,父母看著心疼,覺得孩子肯每天乖乖上學已經是萬幸,做媽媽的一顆心每天懸著,只看著孩子臉上的陰晴圓缺。只要孩子好好念書,把試考好,其他的都先等一等吧。爸爸媽媽完全沒有為人父母的尊嚴,也完全放棄了教養孩子的責任。但是,正當青春年少的孩子開心嗎?每天察言觀色,惟恐招惹了孩子的父母,又是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記得很多年前到哈佛大學教育學院訪問,研究家庭教育的教授問我:妳知道美國高中的孩子最希望父母為他們做什麼嗎?我心想,高中的孩子應該最想獨立自主,因此隨意猜了幾個:給他們買部車子、可以晚一點回家、不要嘮嘮叨叨等等,出乎我意料之外,也出乎研究者的意料之外,十幾歲的孩子們最希望的竟然是「希望父母坐下來,好好和他們談話」,為什麼呢? 

我們的小寶貝,每天黏著我們,要我們抱抱,要我們陪他玩,給他說故事;每一天都像小鳥一樣嘰嘰喳喳的,你可能覺得這樣的事怎麼可能會發生,或者孩子還這麼小,這樣的事離你太遙遠。但是時間總是如飛而逝,如果我們不希望有一天他和我們相對無一言;如果我們不希望有一天我們發現,身為父母,卻是最後一個知道孩子心事的人,那就要從現在起,養成和孩子交談的習慣。 

「交談」和說話不一樣,說話可以是自說自話,交談則是一種雙向的語言互動,談話的人彼此都關心對方所說的話。雖然你的孩子還很小,但若只是告訴孩子物品的名稱或者是對著孩子說一大堆話,都不能說是交談。

 
和孩子交談,而不只是和孩子說話,
隱含著你對孩子真正的尊重。

孩子雖然還小,但問孩子問題,最好能延伸成交談,不至於一下子就斷線。比如你可能會問孩子「你穿的毛衣是什麼顏色?」,但這頂多是個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填空題,不是交談。假如我們問孩子,「這件毛衣的顏色你喜歡嗎?」或者「你有沒有其他的衣服,也是這種顏色」就比較有可能發展成一個可以交談的話題。你也可以接下孩子的話題,延伸成「交談」。假如孩子說「我喜歡吃水果」,那你可以問︰「那你最喜歡吃哪一種水果啊?」如果孩子說「草莓」,那你可以再問:「為什麼喜歡吃草莓呢?」接下來可以談你喜歡什麼水果,或孩子還喜歡吃什麼食物,或……。當你使用孩子用過的字彙時,無形中增加了他與別人交談的自信,也同時讓他感覺到你有注意聽他說話,也重視他所說的話。你甚至可以和他討論問題或者分享心情,你會驚奇的發現,有時候小小的孩子既能安慰人也很有智慧喔。所謂涓滴成流,我們今天的每一個和孩子的互動,都可以幫助我們和孩子培養一生交談的習慣。 父母與孩子交談,最重要的價值,就是給孩子機會將儲存在心中的訊息和經驗,加以整理,也就是給孩子機會練習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覺。同時父母也可以藉以了解孩子和他對各種經驗的認知和體會。

和孩子交談,而不只是和孩子說話,隱含著你對孩子真正的尊重。這表示你認為孩子是一個有想法、有意見的人,而不是一個只是接受指令或教誨的人;表示你願意聆聽,你對他的所思所感很關心、也很感興趣。我們常常聽到父母抱怨孩子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如果你認定孩子只該是一個乖乖聽你說話的人,那你怎麼能指望他將來會向你說心事,分享他的喜怒哀樂?

 (本文轉載自2019年3月號《信誼好好生活誌》—《信誼好好生活誌》免費索取地點:信誼小太陽親子館、小太陽親子書房
地址:台北市重慶南路二段51號1F、B1)

 

最新觀點

會員限定服務

親子共讀推薦

最新活動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