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無故亂發飆?


孩子為什麼要發飆?

孩子碰到某些狀況無法清楚使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如生氣、挫折和困惑),於是哭鬧、發飆成為最直接的情緒宣洩方式,這些脫軌表現常讓大人傻眼氣結。幼兒這些耍性子、鬧彆扭的情緒,看來像是無理取鬧,但他們正藉著這些行為傳遞出追求獨立、玩耍,和表達慾望想法等內在動機。

此時,成人的責任便是清楚的「說給他聽」,讓他先以模仿來學習種種解決困難的方式。對家長來說,這正是引導孩子面對與學習掌握自己情緒的最好時機。有成功學習經驗的孩子,很快地便會以大量口頭語言代替身體動作;但是另外一部分的孩子卻有可能一直到上小學了,還會以哭鬧等方式來企圖達到目的。

衡量合理性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哭鬧、發飆等行為,這些有時是因為生理不舒服而引起的,有時只是希望用哭鬧、發飆來達到某些需求,也就是,孩子會用行為來表達他的挫折感,甚至是想要藉此來威脅父母「投降」。

因此,當孩子因需求不滿足而大哭大鬧時,父母必須先行衡量需求的合理性。如果在合理範圍,就應該滿足,如果不合理,就要明確的讓孩子知道他「現在不該得到這些東西的理由」,但要告知在什麼情況及時間下,將可滿足需要,此一做法需要堅持立場,不能輕易妥協。

孩子的哭鬧、發飆其實都有原因的,爸媽在面對孩子的「情緒大震撼」考驗時,除了按耐住心中怒火,需仔細觀察他發脾氣的原因,並重新檢視自己與孩子溝通的方式是否合宜,才能引導其適當地宣洩自己情緒,讓彼此打開相互傾聽的心門。

孩子「不」發飆8個妙方
如果想要逐漸讓孩子減少發飆行為,可以用下列的8個妙方來試試看:
1. 給他的指示簡單明確、口氣溫和但堅定,避免冗長的字句讓他不明白,或是語氣中還讓他有其他選擇的機會。
2. 同理他的感受,並協助他表達出自己的情緒感受。
3. 讓孩子明瞭下一個進行活動的內容與時間安排,使其有心理準備不致因恐慌而無法接受。
4. 尊重孩子的選擇與喜好,讓他能以自己的速度來探索週遭的新事物,同時也可提升其專注力,不受打擾和影響。
5. 給予孩子適當引導而非介入指揮他正在進行的活動,可提醒他該注意的地方,但別直接給最後答案,或代他完成新的嘗試。
6. 當孩子刻意為反對而反對,言不由衷又口非心是時,請家長改變問話技巧與態度以舒緩他說「不要」的衝突時刻。
7. 讓孩子在安全自然的環境裡,自由自在的玩耍和探索,他將會擁有滿足感與成就感。
8. 讓孩子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最好方式,即是爸媽尊重孩子、傾聽孩子的話,同時讓他從爸媽的言行示範中學習待人的方式。

發飆時,你該怎麼做?
面對無理取鬧、亂發飆的孩子,父母應當把握以下原則:
1. 保持耐心,避免自己情緒失控:深呼吸,不要自己也跟著生氣。
2. 避免讓孩子予取予求:如果爸媽在每次孩子發脾氣時都屈服,孩子就會知道,發脾氣是勒索爸媽的好法子呢!
3.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用他有興趣的事吸引他,讓他暫時忘了原本的不高興。。
4. 教孩子用其它方式宣洩怒氣:試著引導他唱他喜歡的歌,或是要他講他喜歡的故事,或者,塗鴉也是個發洩的好方法。
5. 鼓勵孩子用言語描述自己的感覺:當孩子吵著要買東西時,鼓勵他說出:「媽媽不讓我買小火車,我很不高興!」讓孩子學著了解自己的情緒與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嘗試用其他方式解決問題。
6. 試著和他講道理:告訴他這些行為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困擾,教他學習尊重別人,並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
7. 適度的處罰:可以用點處罰的方式,例如取消例行的散步等等,但必須要讓孩子明白處罰的原因。處罰過後,讓孩子知道處罰歸處罰,爸媽還是愛他的。
8. 適當使用隔離法:孩子變得不可理喻時,可以把他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告訴他:「如果你覺得已經不生氣了,就可以出來和我們一起玩。」但必須注意隔離處的安全性,絕不能讓孩子會感要恐懼感的地方,例如黑暗的小房間或不熟悉處。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