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為寶寶年紀小,有很多東西不愛吃是很自然的事,但是,眼看著寶寶一天天長大,不吃的東西卻愈來愈多,爸媽真是傷腦筋!
1〜3歲寶寶的偏食比例超乎想像
國內研究指出,大約兩成的1歲寶寶會偏食,到了3歲則高達七成以上。這麼高的比例,不免讓人擔心正在成長階段的孩子健康出問題。
通常,爸媽認為寶寶「偏食」,多半是因為他只愛吃某些食物,或不愛吃某些食物;而「挑食」是不僅吃東西總是要揀選,還會挑剔食物的色香味或烹調方式。其實,每個人的偏食或挑食,在程度上是有差異的。爸媽請先想一想就會發現,自己也並不是每種東西都愛吃,有些新口味的確需要多次嘗試才能接受。
提供多樣性食物,兼顧營養和新鮮感
林口長庚兒童營養門診曾進行3~6歲偏食兒童的飲食種類、攝取熱量與營養指標研究,結果發現長期偏食的兒童比沒有偏食的兒童容易出現體重過輕、營養素缺乏的現象。醫師指出,3~6歲孩子一週應攝取40種以上食物,如果一餐有5種,一天3餐,一週7天,扣掉重複的,應該能達到標準,但更重要的是,爸媽需瞭解這40種應包含6大類食物(註)。對年紀愈小的孩子來說,牛奶的重要性更不容忽視。
提供孩子「多樣性」食物有兩個目的,一是保持食物營養素的均衡,種類愈多,就有機會吃進不同的營養;另一個則是因應孩子「喜新厭舊」的特質。孩子喜歡新鮮感、想嚐試,但又需要熟悉感來加強對食物的接受度,所以爸媽把握多樣性原則,讓孩子在反覆接觸,增加熟悉感就容易成功。
新食物要持續接觸10~15次才熟悉
國外研究早已指出,孩子對於新食物大約要經過至少10次的接觸,才會有明顯的喜好;新數據則發現,通常新食物呈現10~15次,孩子才會建立起對食物的熟悉感與喜好,可是無論是4個月的小嬰兒或是2歲孩子的母親,大多數都是在嘗試3~5次之後就認定孩子不喜歡某個食物而放棄,所以根本還沒有達到建立新行為的關鍵時刻。
孩子的飲食需求靠本能和學習而建立
或許你會好奇,孩子對該吃多少和吃什麼,有沒有自然的平衡控制能力呢?其實,6個星期以上的嬰兒就能隨著牛奶濃度的改變來調整自己的進食量,讓自己攝取一定的熱量,這顯示嬰幼兒很可能是具備自我調節食物熱量攝取的本能。
許多研究指出,除了孩子本身不喜歡咀嚼、厭奶或對食物恐懼等因素外,偏食問題的形成,往往是由於爸媽本身的飲食習慣不恰當、缺乏正確的營養資訊,或者對孩子強迫餵食、過度獎賞、責罵、常給零食等等;可見,想讓孩子學到正確的飲食行為,爸媽的角色十分重要。
註:食物根據其所含有的營養狀況,分為全穀根莖類、豆魚肉蛋類、蔬菜類、水果類、低脂乳品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