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 / 林福來 臺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
採訪報導 / 陳妍希
圖片提供/ 林福來
2015年「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結果顯示,台灣國小4年級學生數學平均成就排名第4名,但對數學學習卻出現「不喜歡」、「沒自信」、「認為不重要」的態度,孩子似乎只會寫試題,而不是解決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調查也發現,家長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數學表現,該怎麼引導才能培養孩子的數學力呢?
轉個念,數學就在你身邊
享譽國際的數學教育學者、臺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林福來表示,數學不是只有特別聰明的人才能學好,其實每個人都能學好數學。簡單來說,數學包含了「物件」、「關係」、「性質」三大要素,學數學就是透過思考去「了解物件」、「建立關係」並「發現性質」,掌握這個基礎,不難發現數學就在生活裡。
想要孩子產生好奇心,一定是自然界的東西,比如在樹上發現螞蟻,林福來教授會問孫子:「螞蟻從很高的地方掉下來,為什麼不會死掉?」用數學的語言來說,就是地面的表面積很大,螞蟻的體積很小;但是跟孩子溝通的時候,是要引導孩子去想「為什麼」,然後用孩子的語言詮釋。
林福來教授認為,好的學習方法應該是一輩子受用,「探究」就是很好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發現問題,家長則透過提問和討論來引導孩子探究,讓孩子自發性地去思考答案,並試著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去詮釋。
掌握基本概念,陪孩子輕鬆玩數學
跟孩子互動可以從「了解物件」開始。林福來教授和老師們做了一本《三角形找媽媽》的圖畫書,把形狀擬人化,書中三角形到別人家裡找媽媽,圓形說:「你媽媽不在我們家,因為我們家裡的人都是圓圓的、沒有尖尖的角。」長方形說:「我們家裡的人都有四個角,你媽媽不在我們家。」
透過觀察、發現差異,孩子每一次描述就會越來越貼近圖形的屬性。最後可以問「三角形是什麼?」有的孩子會回答:「三角形就三個邊、三個角啊!」這時可以再問:「如果邊沒有連起來,還是三角形嗎?」於是「封閉」的屬性就會再加上去。孩子並不會一下子就清楚物件的所有屬性,而是一步步變得清晰,才能越來越精確的描述。
認識「物件」之後,接著就是建立「關係」。引導孩子看見物件之間的關係,學習就會漸漸的細緻化,更深入的發現物件的「性質」。像是除了不同形狀的比較,可以進一步在很多不同的三角形中,找出差異性。可以先讓孩子用素材做出很多不一樣的三角形,接著請孩子把它們分成不同的「家族」,再問孩子「為什麼這些三角形是一家人呢?」借用家族的概念,幫助孩子去觀察,看見物件之間的關係;並透過比較與分類,孩子就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差異性。而家長在互動的過程中,隨時給孩子更深層的比較與概念,就能逐漸深化孩子對物件的了解。
透過遊戲,陪孩子走進數學的世界
家長可以透過點、算、唱、做、說等形式,陪孩子在生活中輕鬆玩數學。對低幼的孩子來說,「做」是最重要的,因為幼兒需要透過實際操作建立起數學概念,再透過探究式的提問,引導孩子思考,進而發展更深度、更精緻的學習。
數學最怕的就是語言與符號太抽象,最好是透過自然的語言、實際操作的方式,幫助孩子發展數學概念,而最簡單的做法就是玩遊戲。林福來教授曾在小學進行一個有趣的活動,他請孩子們在校園中找出「線對稱」的畫面,也可以運用身體做出對稱的動作,再將畫面拍下來。因為能盡情探索校園,還可以發揮創意,因此孩子們非常投入活動中,也更驚喜的發現,原來到處都有對稱畫面,並建立起左右對稱的概念。
先想,再行動,玩出有感的數學
好的遊戲要能帶動孩子思考,玩的時候,鼓勵孩子「先思考,再行動」,是學數學很重要的練習,想著「要怎麼玩才能得分」,就是將策略性思考融合在遊戲中,是親子互動中很關鍵的引導方式。親子共玩時,可以掌握兩個原則:
第一、多問為什麼。
第二、鼓勵孩子提出更多想法時,記得先肯定,再提問。
比如可以跟孩子說:「這樣已經做得很好了,還有其他的辦法嗎?」、「還有什麼不一樣的玩法呢?」透過問題,一步步引導孩子去想、去說出背後的邏輯,鼓勵他探索更多的可能,培養出結構性的思考。
林福來教授和當時小二的孫子曾玩過一個遊戲,他們互相給對方某個數量的圍棋旗子,看看能否排成長方形,如果排出來就得一分,對手若能有不同排法也算得分。林教授回想當時「第一次,他玩十分鐘就不玩了,過了一個禮拜,反而自己要求要玩,原來他已經想好得分策略了。遊戲結束後,我請他把沒有得分的數字念出來,包括1、2、3、5、7、11……,再請他給這些數一個名字,他說叫『不分數』。這些數字就是質數,再請他觀察這些數字有什麼差別,他發現只有1是一個點,除了1之外,其他數字都能連成線。」這樣的「玩」數學,歸納出排列與分類的概念,這在未來學習乘法、計算面積時,都會一而再地被運用。
林福來教授談到遊戲時與孫子的對話,「我問他拿到5顆旗子,怎樣都排不出長方形時,感覺如何?他說『很沮喪啊!』問他拿到6顆旗子,又是什麼感覺,他興奮地說『很開心啊!』我發現,在遊戲過程中,他對數字投入了情緒。」當孩子在遊戲中有不同的情緒反應,家長就要善用提問去回應當下的情緒,無論是數字或是形狀,都開始有了溫度,這時,孩子的學習才「有感」,才會充滿信心與動力去學習,自然能培養出快樂自信的學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