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裡有小客人時,孩子常常緊張兮兮地全力「保護」自己的玩具,小客人「拿」一樣,孩子就「奪回」一樣,毫不猶豫地收進自己的「堡壘」;平時就算是兄弟姊妹也一樣,常常為了搶玩具而發生爭執。爸媽該怎麼處理這個頭痛的問題呢?
諮詢/黃馨慧(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
當爸媽面對這樣的情況時,多數會覺得孩子真小氣,但若是能瞭解孩子認知發展的限制,曉得他們小小心靈的感受和想法,就能有效幫助孩子改善這樣的行為。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黃馨慧指出,從發展的角度,孩子要先學會「擁有」才懂得「分享」,以下,說明各年齡的分享行為是如何慢慢形成的。
1∼2歲認為通通都是我的
大部分1歲半的孩子可以瞭解「擁有」的概念,但因孩子的道德概念尚未開始發展,還不能理解為什麼東西要分給別人,且具以下特徵:
● 以肢體動作佔據物品
2歲以前的孩子口語能力還不夠流暢,但已經會用身體語言表達出「這是我的!」,孩子會用自己的雙手環抱著玩具,甚至將東西藏到背後,在公園裡也可能盯著別人快要坐上去的搖搖馬,企圖把一隻腳先踏上去,或用手扶著來「宣示主權」。這時,爸媽可以試圖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從事其他活動,避免產生衝突。
● 認為東西都是自己的
這時期的孩子較自我中心,只會從自己有限的觀點來看事情,無法考量他人的需求或意圖,一概認為任何東西都是自己的;加上道德概念尚未發展,想玩別人的玩具時,也會自然地「伸手拿取」,彼此往往就因爭奪玩具而哭鬧起來。
黃馨慧老師說明,當別人想要搶走孩子的玩具時,爸媽可教他說:「我還沒有玩完,你要等一下。」避免發生衝突;另外也可引導:「若你真的很喜歡車子、不想分享,可以跟弟弟說現在不想借他玩。」日後再藉由體驗分享的好處,幫助孩子與他人互動。
● 平行遊戲階段
2歲之前的孩子正處於「平行遊戲」階段,看起來似乎是玩在一起的孩子,可能會靠得很近、模仿對方,但事實上是各玩各的,彼此沒有真正的互動。如果爸媽要教孩子分享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大家都有玩具玩,當孩子想要玩別人手上的玩具時,也正是練習分享的好時機。爸媽可以和孩子說:「你想玩他的小汽車嗎?那要不要用你的熊和他交換呢?」如果孩子願意交換,記得鼓勵他,他就會漸漸瞭解分享是好的行為,並不是失去,反而可以玩更多。
3∼4歲理解了,但不一定做得到
大部分3、4歲的孩子已有社會互動的概念,雖然知道要分享卻做不到,主要是因為不想放棄手上的東西,因此難有自發性的分享行為,且擁有下列特徵:
● 只在意此時此刻
3、4歲的孩子會認為「餅乾分你就沒了,明天或待會兒還我,我還是不能忍受現在沒有餅乾。」孩子對「此時此刻」的需求,很難被「將來」或「稍待一下」的承諾撫平,但這只是發展上暫時的限制,爸媽不必看作是孩子的缺點。
提醒爸媽,希望孩子把東西借給別人時,可先讓他明白,爸媽並不是強制地要剝奪他的東西,要先當面說清楚,這只是「借」,玩過了就會歸還。起初借的時間盡量別太久,藉著短暫不太痛苦的出借經驗,讓孩子漸漸體會「東西有借有還」的感覺。爸媽也可提供一個人以上才能玩的遊戲,例如︰扮家家酒、跳棋等,讓孩子自然而然地與人同樂。
● 瞭解輪流的意義
這個階段的孩子,可以經由爸媽或老師的引導,理解輪流的概念,但因發展上的限制不一定能夠實踐。黃馨慧老師建議,爸媽從日常生活中,多多示範輪流的行為,讓孩子學習、模仿,他漸漸就能瞭解到「先讓你玩,沒關係,你玩好了就會換我」。
另外,有些東西連爸媽都捨不得分給別人,又何必勉強孩子什麼東西都要與人分享,尤其是新的或最喜愛的玩具。爸媽可以先和孩子討論哪些東西是不願借人的,事先妥善收藏好。如此,孩子不但有了心理準備,也覺得受到尊重。
5∼6歲發展互惠能力
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發展出道德概念,能理解利他行為的意義,也知道跟別人分享會帶來快樂,且擁有以下特徵:
好朋友 作者/赫姆‧海恩 出版社/上誼 公雞咕咕、老鼠強強和小豬波波是好朋友,他們總是一起騎著腳踏車,在農莊、田野間穿梭,他們一起叫動物起床、一起划著小船扮海盜、一起分享櫻桃,也發誓要一輩子做朋友。可是,有一天他們不能在一起了…… | |
古利和古拉 作者/中川李枝子 繪者/大村百合子 出版社/信誼 古利和古拉在森林裡發現一顆好大的蛋,這顆蛋除了可 以吃,還可以做成什麼呢?古利和古拉突發奇想的烤出了一個大蛋糕,也迫不及待地和其他動物一起分享,就連剩下的蛋殼他們也發揮創意做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