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售的餐點含鈉量驚人,燙青菜、湯麵、蘇打餅乾、速食餐或是調味料,長期食用都可能攝取過量的鈉,當幼兒身體排出過量的鈉,也會一併帶走鈣質,導致骨鈣流失、骨密度降低,影響成長發育,造成幼兒長不高。
諮詢/謝佳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營養科學與教育組助理教授)
鈉是身體必需的營養素,對維持體內水分平衡與生理功能有密切關係,最主要的來源是鹽,一茶匙的鹽(約6克)能提供2300毫克的鈉。世界衛生組織(WHO)依體型、年齡與熱量需求不同,訂定每日的鈉建議攝取量,幼兒期約為1000毫克(約0.4茶匙),成人的鈉日常攝取量,從2400毫克修正為2000毫克以下(約0.87茶匙)。
事實上,未加工的食物中幾乎都含有少許的天然鈉,若再食用加工後的食品,如:泡麵、蘇打餅乾、蜜餞、罐頭、醃肉、速食餐或是調味料,不論大人或幼兒,長期下來就可能攝取過量的鈉。
當鈉攝取過量,容易使過多水分滯留體內,造成水腫、血液量上升、血壓升高,增加日後骨質疏鬆、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胃癌、腎結石等慢性病風險。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調查指出,若每人能將每日鹽分控制在6公克內,除了可減少心血管疾病外,還能降低14%的胃癌罹患率。
當幼兒養成重口味習慣,舌頭對鹹味的味覺就會逐漸變得不敏銳,隨著年紀增長,口味愈吃愈重,當鈉攝取過量(>2000毫克/天),易促使鈣質由尿液中流失,骨質密度降低,影響骨骼發展,對於正在快速生長發育的幼兒而言,特別容易造成生長遲緩。
加工食品並非完全不能吃,但是要注意吃的量和時間點,避免影響正餐的食量。建議爸媽家裡不要儲藏過多的食品,如果幼兒在非正餐時間想吃東西,可讓他吃些新鮮水果、優格等營養又可解饞的食物。
幼兒期是一個人開始接觸各類食物與形成食物喜好的關鍵期,爸媽在此時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研究調查顯示若有哺餵母乳,且多攝取豆類、水果的幼兒,比起吃零食、飲料、醬料等高油、糖、鹽類食物的幼兒智商高,推論家庭提供的飲食型態營養品質,會影響兒童的腦部和智力發展,更影響學習能力。
● 1~2歲幼兒
無論是成人、幼兒,食用過多鈉鹽都不是好事情,建議爸媽減少幼兒的鹽份攝取,烹調時多善用食材鮮味,讓幼兒享受新鮮食物的原味,例如:馬鈴薯、芋頭、莧菜、高麗菜、竹筍等食物,本身就含鈉,帶有天然鹹味、鮮味,美味又降血壓。在購買加工食品時也需特別注意鹽份及鈉的含量標示,家中不存放高鹽食品,對於培養幼兒清淡、良好的飲食口味及習慣將有幫助。
哪些食物隱藏了「高鹽質」? ● 一小片培根:鈉含量可能就超過177毫克。 ● 一個排骨便當:鈉含量約有2280毫克。 ● 夾心餅乾:每100克就有700毫克的鈉。 ● 半碗關東煮湯:鈉含量約有615毫克。 ●一盒涼麵(含醬):鈉含量高達1200~1265毫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