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在團體中長大,在遊戲中培養人際關係的基本能力。雖然在群體中難免會遇上他人的不良行為,只要爸媽在孩子年幼的時候注重身教,建立起孩子的好習慣,這種內隱的學習會導引孩子保有正確的行為。
文╱洪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一位過去常見面的朋友最近突然消聲匿跡了,用簡訊聯絡她都是已讀不回。對一個70歲獨居的老人來說,這個反常的現象令人擔心,於是大家約好抽空去看她。在門鈴按了三次後,她終於來應門了,但披頭散髮、容顏憔悴,讓我們大吃一驚。原來她3歲半的孫子在托兒所被同學欺負,又學會了講髒話。在跟老師和兒媳溝通不良後,她決定自己來帶,不送托兒所了。但是帶孩子是件非常耗體力的事,尤其是好動、不愛睡覺的小男孩,因此她每天都被整得精疲力竭。想到她以前斬釘截鐵地說絕對不替媳婦帶孫子,再看到她現在的樣子,大家不禁莞爾,真是天下父母心。
童年有玩伴,長大才不會孤寂偏激
但是,孩子需要在團體中長大,在遊戲中培養人際關係的基本能力。研究發現小時候不會跟別人玩的孩子,長大後只能跟電腦玩,因為只有電玩這種沒有生命的玩伴,才可以忍受重複、不合理的咒罵和毆打而不離去。這種孩子長大後容易變成宅男,而孤寂的人生會使孩子思想偏激,尤其最近好幾個冷血的兇手都是孤僻、沒有朋友的宅男。朋友聽了嚇一跳,頻頻問證據何在。
其實證據很多,研究發現會玩的孩子EQ高,因為人類是在同儕團體中完成他的社會化,而不是跟他的父母。尤其實驗發現孩子對別人的態度非常敏感,會因此而調整他自己的行為。一個18個月大的嬰兒就會討好大人,作出大人想要的行為。
孩子先有自己喜好,再懂察言觀色
這個實驗是在幼兒面前放兩個碗,一個碗內是寶寶最喜歡的小餅乾,另一個碗內是寶寶不喜歡的青花菜。實驗者故意在寶寶面前拿起青花菜吃說:「好好吃唷,我好喜歡吃青花菜唷。」她再從碗中拿起一塊餅乾放進嘴裡,馬上皺眉頭說:「難吃死了,我不喜歡。」然後,她把手伸出來跟寶寶說:「我肚子餓了,給我東西吃。」這時,15個月大的寶寶會抓餅乾給實驗者,因為他還不會替別人想,只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觀點出發:我喜歡餅乾,別人一定也喜歡,就拿餅乾給實驗者了。
才差3個月,一個18個月大寶寶就已經會從別人的觀點來看事情:我是喜歡餅乾沒錯,但是他不喜歡,他剛剛才說他喜歡的是青花菜,所以,他就拿青花菜給實驗者了。我們看到話都還講不清楚的幼兒就已經會察顏觀色,有了《顏氏家訓》中所說的「察人顏色,知人喜怒」的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