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孩子,身教與玩伴缺一不可

孩子需要在團體中長大,在遊戲中培養人際關係的基本能力。雖然在群體中難免會遇上他人的不良行為,只要爸媽在孩子年幼的時候注重身教,建立起孩子的好習慣,這種內隱的學習會導引孩子保有正確的行為。

文╱洪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一位過去常見面的朋友最近突然消聲匿跡了,用簡訊聯絡她都是已讀不回。對一個70歲獨居的老人來說,這個反常的現象令人擔心,於是大家約好抽空去看她。在門鈴按了三次後,她終於來應門了,但披頭散髮、容顏憔悴,讓我們大吃一驚。原來她3歲半的孫子在托兒所被同學欺負,又學會了講髒話。在跟老師和兒媳溝通不良後,她決定自己來帶,不送托兒所了。但是帶孩子是件非常耗體力的事,尤其是好動、不愛睡覺的小男孩,因此她每天都被整得精疲力竭。想到她以前斬釘截鐵地說絕對不替媳婦帶孫子,再看到她現在的樣子,大家不禁莞爾,真是天下父母心。

童年有玩伴,長大才不會孤寂偏激
但是,孩子需要在團體中長大,在遊戲中培養人際關係的基本能力。研究發現小時候不會跟別人玩的孩子,長大後只能跟電腦玩,因為只有電玩這種沒有生命的玩伴,才可以忍受重複、不合理的咒罵和毆打而不離去。這種孩子長大後容易變成宅男,而孤寂的人生會使孩子思想偏激,尤其最近好幾個冷血的兇手都是孤僻、沒有朋友的宅男。朋友聽了嚇一跳,頻頻問證據何在。

其實證據很多,研究發現會玩的孩子EQ高,因為人類是在同儕團體中完成他的社會化,而不是跟他的父母。尤其實驗發現孩子對別人的態度非常敏感,會因此而調整他自己的行為。一個18個月大的嬰兒就會討好大人,作出大人想要的行為。

孩子先有自己喜好,再懂察言觀色
這個實驗是在幼兒面前放兩個碗,一個碗內是寶寶最喜歡的小餅乾,另一個碗內是寶寶不喜歡的青花菜。實驗者故意在寶寶面前拿起青花菜吃說:「好好吃唷,我好喜歡吃青花菜唷。」她再從碗中拿起一塊餅乾放進嘴裡,馬上皺眉頭說:「難吃死了,我不喜歡。」然後,她把手伸出來跟寶寶說:「我肚子餓了,給我東西吃。」這時,15個月大的寶寶會抓餅乾給實驗者,因為他還不會替別人想,只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觀點出發:我喜歡餅乾,別人一定也喜歡,就拿餅乾給實驗者了。

才差3個月,一個18個月大寶寶就已經會從別人的觀點來看事情:我是喜歡餅乾沒錯,但是他不喜歡,他剛剛才說他喜歡的是青花菜,所以,他就拿青花菜給實驗者了。我們看到話都還講不清楚的幼兒就已經會察顏觀色,有了《顏氏家訓》中所說的「察人顏色,知人喜怒」的本事了。

從小建立好習慣,學習與人相處
因為孩子天生愛討好大人,所以大人應該在這個時期教會孩子各種好習慣,這時期的學習屬於內隱的學習,是直接儲存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即便將來不幸得了失憶症,這個行為或習慣都還在。所以孩子小時候要盡量讓他去跟別人玩,讓他透過模仿別人所帶來的感同身受體會,學會與人相處的正確行為。

對於孩子被別人打,做父母的一定會很捨不得,但是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陪在孩子身邊保護他,總有一天,我們會離他而去,所以要先替他準備好應對這個世界的不公,父母要隨時把握機會,就當時的情境,教導孩子如何保護自己。比如說,盡量不要落單、盡量不要跟這種會打人的孩子玩,當他走近時,自己趕快避開;也可以教孩子數招自衛的方法(這是為什麼很多華人孩子在美國都去學柔道或武術),最主要是教會他保護自己,而不是去保護他。

至於講髒話,現在環境是如此,他不可能不聽到,但他可以不講。大人只要一聽到孩子講髒話,就告訴他不可以說,若講不聽就扳下面孔,不理他,因為演化上,沒有父母的孩子活不了,所以孩子會很在乎大人不要他。但是切記,大人自己不可以在他面前講髒話,以身作則很重要,孩子是看著大人的背影長大的。史懷哲說身教是教育孩子唯一的方法。

從朋友家告辭出來,我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老朋友無恙,憂的是現在社會風氣如此的壞,連幼兒都會罵髒話,以後怎麼辦呢?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