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的用餐、午睡、律動到遊戲活動,對孩子而言都有其學習意義與價值。從事幼兒教育多年的盧明老師提醒家長,不要小看日常生活與作息,孩子就是在這些作息與活動中涵養各種重要的能力。
文/盧明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副教授、系主任
幼兒園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這個階段的發展和經驗奠定了孩子之後學習的基石。研究顯示,幼兒園多元的連貫性和統整性課程,能使孩子獲得最佳的學習。孩子在和他們生活有關的教育環境中,有較多的機會發現學習的興趣、動機和意義;也有較長的時間,增加參與活動的程度、加深學習探究的深度,建立後續學習的先備經驗。不要小看天天的日常,每一天的日常生活經驗,都是幼兒學習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機會;每一種作息活動,都可以讓孩子有所獲得。
從作息中養成生活好習慣
幼兒園的早上點心、中餐和下午點心,不僅提供幼兒均衡營養的健康飲食,更是飲食教育的最佳時機。孩子和同學共享餐食的平凡日常中,吃到多樣的食物、品嘗食物的味道,也彼此學習在團體中等待、用餐的合宜互動。能自己用餐具好好吃東西,往往是孩子累積獨立能力的自信和成就感來源。而透過餐點時間,也讓孩子在這個例行活動中,自然而然和環境中人、事、物產生了連結,像是培養對烹調餐點的人,心存感謝;或是了解食物來源和生態的關係,進而能愛惜食物,對食物和飲食產生尊重。
孩子每天在幼兒園的午休,除了修補體力之外,午睡也能幫助孩子將學習經驗存於大腦,並且記得更好。人在睡眠時,大腦能將短程記憶轉化為長程記憶,將新獲得的經驗存留更久。而用餐過後的收拾,午睡前的準備、午睡後的整理,都是潛移默化培養孩子學習自己負起責任收拾與整理,養成處理個人事務的好習慣。
從律動中與身體對話
幼兒園每日的身體律動活動,除了鞏固孩子身體動作發展和健康之外,亦是讓孩子有機會專注覺察自己當下的身體樣態,學習和自己的身體互動對話,從中練習用肢體語言表達溝通。美學大師蔣勳曾說:「人不愛自己的身體,很難快樂。人不愛自己的身體,也很難愛這個世界。一切的起點,該從愛自己的身體開始。」孩子在參與身體律動的活動中,漸漸認識和感受自己的身體、覺知身體所表達的訊息,從身體開始建立自我形象和概念,而能如同蔣勳所說—愛上自己也愛世界。
從遊戲中培養動手做與思考力
幼兒園讓孩子邊玩邊學、做中學的方式,允許孩子在玩樂中多方嘗試和探究,測試、檢驗所想和所做,用行動體驗與解決真實狀況的問題。這樣玩中做、做中思、思中學所產生的學習經驗與感受,被研究發現是學習動能的重要來源,可以激發孩子更有主導自己學習、接受挑戰的動機。過程中老師的引導和同儕的對話和討論,提供給孩子在聽和說互動情境中不可或缺的思考練習。當孩子做喜歡的工作或參與喜歡的遊戲,才能享受當下學習投入的專注和愉悅,無形中增強了注意力的練習和效能,強化腦部注意力迴路的連結,孩子的學習表現會更好。大腦神經科學的研究證明,從專注於探索體驗、嘗試推理的遊戲過程中,孩子預測「如果我(們)……可能會……」的創造性思維,是電腦科技、Google大師無法取代的人類獨有思考能力。
信誼X幼兒教育專家,涵養幼兒迎接未來關鍵力 【幼兒園學習特刊】您的孩子在幼兒園學些什麼? |
![]() |
《您的孩子在幼兒園學些什麼?》特刊幫助家長和幼師認識幼兒園的教學,及幼兒階段孩子應著重發展的能力和涵養,藉著特刊的發送,幫助家長參考幼兒園的作息,安排運用在居家作息中,也提醒家長面對不利的環境,更要好好生活,將這些挫折和壓力化做日後成長的養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