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是因搶玩具而爭吵,如何是好?
我有兩個孩子,姊姊三歲半,妹妹兩歲半。她們倆在一起很容易出狀況。譬如:玩具放在那兒老半天,沒人想玩,可是只要有一個人拿起一件,另外一個就吵著要同一件東西,接著兩人就搶呀搶的,搶輸的人就哇哇大哭。我也曾對老大動之以情、說之以理,她總是「喔!喔!」似乎聽懂了,可是狀況一來,還是搶呀搶的,我真不知如何是好?
看到您形容的狀況,恐怕許多爸爸媽媽腦海_都浮現出類似的畫面。這種爭執的情形,不只出現在年齡相近的孩子之間,即使孩子年齡相差較多,還是有可能產生。
一般說來,和老大講理,教導他愛護小的,倒也符合情理。不過,三歲半的孩子雖然看起來滿懂事了,畢竟還很孩子氣,碰到想要的東西,不一定能牢牢記起媽媽教過的道理。從另一方面來說,手足之間的爭執,如果一再強調大讓小,有時會引起不平,有時也會助長小的無理取鬧,不可不慎。
孩子們對某一玩具的爭奪,往往是基於「那是我的,不准別人碰」的佔有慾;有時則是因為另一個人也想參與,但不知如何「一起玩」,而形成搶的局面;大一點的孩子更可能為了惹火對方,而故意要搶同一個東西玩。
為了讓孩子的佔有慾得到滿足,同時學習與別人共享,應該讓孩子從小擁有屬於個人的玩具及共同的玩具;玩具則盡量選擇非單一性的組合類型(例如:扮家家酒、積木玩具),或有其他玩具可以吸引其中一人的注意力,如此一來,較容易疏導爭執。
爸媽們也可堅持將引起爭執的玩具收起來,等到孩子不哭不搶,再把玩具交給孩子。當然,在解決紛爭時,大人的態度、口氣,都得相當堅定、冷靜,如果大人也是瘋狂地吼叫、搶走玩具,那麼,就彷彿是三個人在搶東西啦!
妹妹搶輸了就哇哇大哭,是她發洩情緒、博取同情,及尋求協助的方式。當孩子一再用這種方式時,我們得留意是否自己經常無形中鼓勵她如此,例如:妹妹一哭,我們馬上怪姊姊,要求姊姊讓她,久而久之,「哭」就會成為她的武器,而她的行為也就陷入特定的模式中。
為了讓妹妹脫離這種模式,應盡量引導她在有限的語言能力下,學習表達「姊姊,請借我。」「姊姊,我玩一下。」並強調妹妹喜歡和姊姊玩,讓姊姊減除一些防禦之心。
手足之間的關係,一旦爸媽在管教上已盡了力,其餘的,就留給孩子們實際演練了。他們也需要由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學到彼此都接受的相處方式。
一般說來,和老大講理,教導他愛護小的,倒也符合情理。不過,三歲半的孩子雖然看起來滿懂事了,畢竟還很孩子氣,碰到想要的東西,不一定能牢牢記起媽媽教過的道理。從另一方面來說,手足之間的爭執,如果一再強調大讓小,有時會引起不平,有時也會助長小的無理取鬧,不可不慎。
孩子們對某一玩具的爭奪,往往是基於「那是我的,不准別人碰」的佔有慾;有時則是因為另一個人也想參與,但不知如何「一起玩」,而形成搶的局面;大一點的孩子更可能為了惹火對方,而故意要搶同一個東西玩。
為了讓孩子的佔有慾得到滿足,同時學習與別人共享,應該讓孩子從小擁有屬於個人的玩具及共同的玩具;玩具則盡量選擇非單一性的組合類型(例如:扮家家酒、積木玩具),或有其他玩具可以吸引其中一人的注意力,如此一來,較容易疏導爭執。
爸媽們也可堅持將引起爭執的玩具收起來,等到孩子不哭不搶,再把玩具交給孩子。當然,在解決紛爭時,大人的態度、口氣,都得相當堅定、冷靜,如果大人也是瘋狂地吼叫、搶走玩具,那麼,就彷彿是三個人在搶東西啦!
妹妹搶輸了就哇哇大哭,是她發洩情緒、博取同情,及尋求協助的方式。當孩子一再用這種方式時,我們得留意是否自己經常無形中鼓勵她如此,例如:妹妹一哭,我們馬上怪姊姊,要求姊姊讓她,久而久之,「哭」就會成為她的武器,而她的行為也就陷入特定的模式中。
為了讓妹妹脫離這種模式,應盡量引導她在有限的語言能力下,學習表達「姊姊,請借我。」「姊姊,我玩一下。」並強調妹妹喜歡和姊姊玩,讓姊姊減除一些防禦之心。
手足之間的關係,一旦爸媽在管教上已盡了力,其餘的,就留給孩子們實際演練了。他們也需要由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學到彼此都接受的相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