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頑皮喜唱反調怎麼辦?
我的兒子五歲半,活潑健康。從他出世起我便陪他玩、說故事給他聽,竭盡所能激發他的智慧。他果然反應靈敏又有膽識,卻也皮得不像話,常跟我唱反調,我的個性急躁,忍不住打罵吼叫,試著講理仍然無效。我對他的付出算是嘔心瀝血,如今挫敗感很深,唯恐他將來變得頑劣、忤逆不孝,請問他的反叛性是否正常,我該怎麼辦?
孩子跟父親極為親密,我不准他做的事,他會找爸爸幫忙,不受我的威脅。此外孩子原來跟我同睡,半年前他父親自外地調職回來後改跟外婆睡,是否因對他的疏忽,導致他更加不馴?
孩子跟父親極為親密,我不准他做的事,他會找爸爸幫忙,不受我的威脅。此外孩子原來跟我同睡,半年前他父親自外地調職回來後改跟外婆睡,是否因對他的疏忽,導致他更加不馴?
做父母的常常有一種矛盾的情緒,希望孩子聰明有膽識,但在孩子逾越自己心中的界線時又不知如何是好。您的孩子活潑健康,從小刻意安排的豐富環境使孩子如預期中的靈敏又有膽識,但很可能這靈敏和膽識表現得誇張一點的時候就成了調皮和唱反調。
在成人的世界中有許多規則,也就是說對於各種行為我們有能做和不能做的理由。有些事不能做是基於安全上的理由,例如,我們不許寶寶碰電風扇或隨意在廚房玩;有些則基於生活上的規範,例如,上了飯桌要坐有坐相;而另有一些規則,如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則需進一步道德上的認知。
孩子懵懵懂懂的來這世上報到,要適應這種種規則無非是從試探嘗試起,因此他有與生俱來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的衝動。但在成長的過程中他會受到規範,學習著自發自動的控制自己,最後終於能和這些規則和平共處。
對於一些個性平和的孩子,遵守規則是比較容易的事。但對一個聰明又大膽的孩子,他靈活的頭腦容易讓他對規則質疑;而膽量很可能會趨使他對質疑的事嘗試錯誤,此時便是考驗父母能耐的時刻了,做父母的不妨就下面幾點審視一番:
一、自己是否曾觀察詢問孩子的行為動機:
雖然他讓人捏把冷汗或是把家_搞得一團糟,但他是否有可以讓人理解的動機,例如,好奇、模倣、試驗或快感。先理解孩子做這件事的感受,再就他的感受加以勸戒,比直接以大人的角度訓斥要好些。
二、自己對孩子行為的忍耐程度是否因情緒而轉變:
心情好的時候可以欣賞他的調皮,願意跟孩子講理;心情不好的時候忍耐程度降低,打罵吼叫一番,孩子無法預期你的反應,也無法培養出一套溝通習慣,便漸不把父母陰晴不定的反應當一回事。
三、有沒有給孩子足夠的表達機會:
自己是否給孩子足夠的機會把話說完。溝通是雙向的,大人有一番大道理,小孩也有自己一套通或不通的道理,讓孩子知道你是願意傾聽的,也讓孩子學習表達自己的方式及和平解決爭執的技巧,才不致使雙方未開口就處於備戰狀態。
當我們對一件事越認真越「嘔心瀝血」時,得失心就越重就越無法發揮幽默感,小小不如意也會產生嚴重的挫敗感,再加上孩子幾句不入耳的話便更心灰意冷了。對於有些反叛性的孩子,一點幽默感或許比打罵更能收四兩撥千斤之效,否則硬碰硬沒有迂迴餘地。劍拔弩張的氣氛一旦養成,要平心靜氣解決問題就不容易了。
雙親有一位在外地時,那平日負責管教的一位必須兼唱黑白臉,難免會成為「親密的敵人」。爸爸調職回來正好是爸爸媽媽共同協調負擔管教責任的好機會,若一件事沒有「准做」與「不准做」兩種答案時,孩子也沒有必要尋求臨時避難所了。
不跟孩子同睡不是疏忽,更不是孩子不馴的原因,做個堅強的媽媽,在殷切期望之餘也給自己和孩子一些輕鬆的空間,可不要被自己焦慮的情緒擊倒。
在成人的世界中有許多規則,也就是說對於各種行為我們有能做和不能做的理由。有些事不能做是基於安全上的理由,例如,我們不許寶寶碰電風扇或隨意在廚房玩;有些則基於生活上的規範,例如,上了飯桌要坐有坐相;而另有一些規則,如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則需進一步道德上的認知。
孩子懵懵懂懂的來這世上報到,要適應這種種規則無非是從試探嘗試起,因此他有與生俱來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的衝動。但在成長的過程中他會受到規範,學習著自發自動的控制自己,最後終於能和這些規則和平共處。
對於一些個性平和的孩子,遵守規則是比較容易的事。但對一個聰明又大膽的孩子,他靈活的頭腦容易讓他對規則質疑;而膽量很可能會趨使他對質疑的事嘗試錯誤,此時便是考驗父母能耐的時刻了,做父母的不妨就下面幾點審視一番:
一、自己是否曾觀察詢問孩子的行為動機:
雖然他讓人捏把冷汗或是把家_搞得一團糟,但他是否有可以讓人理解的動機,例如,好奇、模倣、試驗或快感。先理解孩子做這件事的感受,再就他的感受加以勸戒,比直接以大人的角度訓斥要好些。
二、自己對孩子行為的忍耐程度是否因情緒而轉變:
心情好的時候可以欣賞他的調皮,願意跟孩子講理;心情不好的時候忍耐程度降低,打罵吼叫一番,孩子無法預期你的反應,也無法培養出一套溝通習慣,便漸不把父母陰晴不定的反應當一回事。
三、有沒有給孩子足夠的表達機會:
自己是否給孩子足夠的機會把話說完。溝通是雙向的,大人有一番大道理,小孩也有自己一套通或不通的道理,讓孩子知道你是願意傾聽的,也讓孩子學習表達自己的方式及和平解決爭執的技巧,才不致使雙方未開口就處於備戰狀態。
當我們對一件事越認真越「嘔心瀝血」時,得失心就越重就越無法發揮幽默感,小小不如意也會產生嚴重的挫敗感,再加上孩子幾句不入耳的話便更心灰意冷了。對於有些反叛性的孩子,一點幽默感或許比打罵更能收四兩撥千斤之效,否則硬碰硬沒有迂迴餘地。劍拔弩張的氣氛一旦養成,要平心靜氣解決問題就不容易了。
雙親有一位在外地時,那平日負責管教的一位必須兼唱黑白臉,難免會成為「親密的敵人」。爸爸調職回來正好是爸爸媽媽共同協調負擔管教責任的好機會,若一件事沒有「准做」與「不准做」兩種答案時,孩子也沒有必要尋求臨時避難所了。
不跟孩子同睡不是疏忽,更不是孩子不馴的原因,做個堅強的媽媽,在殷切期望之餘也給自己和孩子一些輕鬆的空間,可不要被自己焦慮的情緒擊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