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好動,怎麼辦?

孩子很好動,怎麼辦?
好動≠過動
「我的孩子不專心,寫功課要摸上好半天,坐不住。」
「老師抱怨我的孩子上課東張西望,跑來跑去,非常皮。」
「我的孩子精力充沛,沒有一刻是安靜的。」

每週總有許多家長到醫院門診求診,有的是被老師再三要求而來,有的則是自發前來。上面的描述狀況,雖然接近過動兒的症狀,但若非經正式的心理與發展評估,最好不要隨意給孩子扣上標籤,尤其是缺乏規矩、新入學的小朋友可能會產生類似過動兒的現象,不可混為一談,以免非但不能幫助孩子,還增加困擾。

一般而言,在學校中,約有6~10%的孩童是過動兒,男女比例約為3比1,而其他活潑好動的孩子則只能算是調皮的孩子。其實過動兒也有敏感的心靈,在團體中也會意識到自己與別人的不同,會驚慌、也會懊惱、也會自責,更害怕面對挫折、失敗。但學習自控並非一朝一夕,過動兒也不想做頑皮鬼,希望家長、老師、同學一起伸出援手幫助過動兒,而不是孤立、排斥他。

過動兒的診斷標準
根據美國精神疾患診斷標準(DSMIV),要符合下列症狀、七歲前發病、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場所(如學校、家裏、工作場所),並造成社會、學業、職業功能上的損害,而且又非因其他發展疾患、精神疾病所引起的,始能稱之為注意力欠缺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e Disorder),即所稱的「過動症」。其三大症狀為:

一、 注意力欠缺:粗心大意,課業上常粗心犯錯;難持續專注於某樣工作或活動;對他講話時心不在焉;難遵從指示從頭到尾做完一項工作(非唱反調);難將工作活動組織整理好;逃避要花心思腦力的活動;丟三落四,連每日必用的作業本、書、工具也不例外;易被外界刺激吸引;忘東忘西。

二、 過動:很難要他乖乖靜靜地坐著,手腳總是動來動去;不計場合的跑來跑去、爬上爬下;很難安靜地玩;常常蓄勢待發,準備做些什麼;話很多。

三、 衝動:問題還沒聽完就搶答;無法等待、急性子;易打斷別人的談話或活動;顧前不顧後;不顧危險。

上述的注意力欠缺症狀若符合至少六項,或過動、衝動症狀符合至少六項,且維持至少有六個月,這才是所謂的「過動兒」。

診斷過動兒,除了吻合上述的診斷標準之外,利用智力測驗、活動量評估、畫人測驗、氣質量表來深入瞭解孩子過動的品質也是很重要的。在醫院門診中評估過動兒,主要由心理師觀察過動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品質、注意力分散程度,並綜合家長、老師分別在家中及學校對其在用餐、看電視、做功課、遊戲、教室、團體活動中的綜合評量。

教養過動兒的法寶
父母親面對過動兒,需要掌握三大法寶:調整期望、增加父母的挫折忍受度、善用行為制約法則以建立規則。

1. 調整期望:首先,父母親須調整自己的期望,需要面對現實,不要用一般望子成龍的心情去面對孩子。過動兒雖不笨,但因衍生出的種種行為困擾,足以剝奪其課業上的表現,因此,父母們除了調整期待之外,還得增加挫折忍受力。

2. 增加挫折忍受度:家中有過動兒,父母一秒鐘都不敢移開目光。父母也就長期處在緊張的狀態,其高張情緒也是可想而知的。這時父母應該重新學習另一種帶孩子的方式,若一味沈溺在小孩長大自己會變好的美夢,可能要失望了。不經過訓練及治療的過動兒,進入青春期後,很可能會出現更多的問題行為。過動兒在適當的輔導治療訓練之下,仍會有很好的潛能發揮,這點不容忽視。

3. 善用行為制約:父母親最好學習使用行為制約方式,建立孩子的行為規範,將有助於過動兒改善三大症狀。切記,與孩子約定的行為必須是清楚易遵循、且獎賞分明。父母親若情緒化、出爾反爾、朝令夕改,過動兒將無跡可循,徒增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