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得了產後憂鬱症,該怎麼辦?
生產過後,大約有50%~80%的媽媽會出現情緒不穩的狀況,通常只要先生、家人給予充分的支持與協助,幾天後就能有所改善。不過,在生理、心理或其他各種複雜因素的影響下,在產後數天到數週後,仍有10%~15%的媽媽會由產後鬱悶發展成產後憂鬱症。
產後出現這些狀態,請留意
產後憂鬱是一種心理疾病,大多數罹患此症的媽媽因為身心理因素,可能會認為自己無法適應嬰兒與家庭的要求而心情低落。而事實上,產後憂鬱症可能產生的狀況很多,以下就列舉較常見的狀況,產後媽媽與家人可以根據各類狀況的描述,提醒並留意產後媽媽的心理健康,或進一步請專業醫師診斷。
1.憂鬱的情緒
經常覺得憂鬱、沮喪和無助,也常感到疲倦、缺乏精力,或是經常沒有理由的哭泣;有時會認為自己被大家排斥、很可憐,也常動不動就發脾氣。
2.焦慮的情緒
身體常出現嚴重的疼痛感(多發生頭部、頸部或背部),或是覺得心悸、胸痛,但看醫生卻找不到確切的生理病因。但由於太過緊張、焦慮,以致於無法單獨外出,或是不願意與他人溝通。
3.驚慌與緊張的情緒
對每天的情境感到困惑和驚慌,但這些情緒並無法預測,因此,會覺得很痛苦、緊張,也無法鎮靜,甚至會覺得自己好像快要爆炸了。
4.強迫性的不適當想法
對於某些人、事或情境,出現強迫性的想法,認為自己會傷害家人,特別是寶寶。所以,常會覺得非常害怕,並伴隨著罪惡感。
5.無法集中注意力
在看書、看電視甚至對話時,無法集中注意力。即使簡單的事也會感到混亂,必須耗費許多精力才能解決,記憶力變得非常差。
6.睡眠障礙
出現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礙,像是:到天亮才能入睡、睡得斷斷續續,或是作惡夢醒來之後,就無法再入睡。憂鬱症所引發的睡眠障礙,服用安眠藥的效果是因人而異,不過,只要憂鬱症治療好了,睡眠就可以恢復正常。
我好像得了產後憂鬱症,該怎麼辦?
如果在生產之後,憂鬱的症狀已經持續了一段日子,最好在親密的家人或朋友的陪同下,尋求醫生的專業協助。在看診之前,請試著把自己觀察到身體與心理不舒服的症狀,逐一的紀錄下來,如此,可以協助醫生作出作最確的診斷。
產後憂鬱症是一種真實存在且身心相互影響的疾病,因此,治療的第一步必須先作全身的健康檢查(包括心理狀態的檢查),等到醫生確定病因之後,再採取適當的藥物或心理治療,才能對症下藥消除憂鬱的症狀。
還有誰可以幫助我呢?
除了醫生的協助之外,找個善體人意的家人或朋友談一談,對於抒解情緒、放鬆心情是有很大幫助的。此外,由於憂鬱的媽媽相當害怕一個人獨處,所以,最好可以有人輪流陪伴,直到狀況好轉為止。
對於憂鬱的媽媽來說,要照顧孩子(新生兒或還有其他的孩子)和處理家務,已經是過重的負擔,會使得憂鬱的情況變得更糟,因此,必須請先生、親朋好友幫忙分擔。但是,並不建議讓寶寶和媽媽分開,因為分離引發的思念與失落感,可能會使得憂鬱感更加嚴重。
面對產後憂鬱症這樣的心理疾病,親密家人、朋友們無私的包容與協助,是產後媽媽最重要的支持力量。不過,憂鬱症狀再加上照顧新生兒的責任,會使得產後憂鬱症的恢復期需要幾週或幾個月的時間,因此,產後媽媽必須有相當的耐心,並且經常與家人、朋友溝通,才能讓他們瞭解妳真正的需求。
我該怎麼照顧自己?
罹患產後憂鬱症的媽媽,非常需要正常的生活作息與充分的休息時間。因為規律的生活作息、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讓產後媽媽保持情緒穩定,不會那麼焦慮、緊張;而悠閒地到戶外走走,做做運動、曬曬陽光也有助於抒解情緒。不過,只要覺得累了,就要儘量多休息,即使躺在床上睡不著,也可以試著放鬆自己,以免身體過於勞累,影響病情的恢復。
除此之外,很多憂鬱的媽媽常會忘了吃東西,但是當身體處於低血醣的狀態時,會使得憂鬱的症狀變得更糟、更明顯。所以,千萬別忘了定時吃飯,或是喝杯熱的、甜的飲料(像是熱巧克力),有助於平穩起伏不定的情緒。
其實,產後憂鬱症就像是產後媽媽的「心」感冒了,只要及早正視問題,盡快尋求醫生專業的協助,進行妥善的治療,就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痛苦、逐漸重拾歡笑,享受寶寶誕生帶來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