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版問卷受訪者背景
調查發現幼兒的身體動作能力,無論是穩定性動作、移動性動作、操作性動作,各年齡孩子的發展趨勢都非常的一致,都是隨著年齡而逐漸成熟的。進一步分析也發現,幼兒的身體動作能力並未受性別影響,但是家有手足的幼兒動作能力發展優於獨生子女,顯示「玩伴」對幼兒身體動作的發展有顯著的促進力。
調查也發現,幼兒的整體動作能力發展,會隨著父母對這些觀念的肯定與支持強度而上升。雖然多數父母都支持兒童運動,也有一些家長抱持不同的看法…
超過8成爸媽肯定幼童運動正向影響
超過8成父母認同※身體活動或運動,有助於幼兒健康體能、認知學習、情緒人際的正向發展,特別是情緒與人際關係的發展,幾乎每一位受訪父母都認同運動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挫折忍受力、社交技巧、懂得遵守規則和尊重別人,還能穩定情緒、讓心情變好,增進手足及親子關係。
※指對於運動提升健康體能、認知學習、情緒人際等幼兒運動觀念題目,父母填答「同意」及「非常同意」的樣本數
等待被扭轉的幼兒運動刻板印象
部分爸媽仍對幼兒運動存在刻板印象※。28%父母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運動需要達到一定的強度(如流汗)才有功效、24%父母擔心孩子進行運動時容易造成身體受傷、21%的父母認為當孩子精力過剩時應該限制孩子的活動量、15%父母擔心孩子運動後精神亢奮易睡不好。
※指對於運動提升健康體能、認知學習、情緒人際等幼兒運動觀念反向題,父母填答「同意」及「非常同意」的樣本數
調查發現,親子居家運動頻度與強度都不足,進行中度以上活動的孩童和家長都不及半數。約有75% 的孩子最常做的是「輕度活動」(活動時還可以聊天、唱歌),其次,有67% 孩子最常做「靜態活動」(玩玩具、畫畫)。
靜態活動為主的幼童居家模式!
2-6歲幼兒在家最常做的活動以畫畫、玩玩具等靜態活動,及活動過程仍可唱歌、聊天的輕度活動為主,近8成幼兒每天在家中接觸3C時間在1小時以內,但有7%幼兒每天接觸3C時間超過2小時,高出衛福部建議時間的2-4倍※。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建議,3-4歲兒童每天使用3C產品(電腦、通訊、消費電子產品)不超過30分鐘,4-6歲不超過1小時,且用眼30分鐘要休息10分鐘
從不運動的大人,比想像中的還要多!
超過40%的受訪家長平時沒有運動習慣,每周運動時間少於1次或從來不運動。然而,即使有運動,有達到規律運動最低門檻的「每周至少運動3天(次)」僅占1成多,而且多半為輕度運動※,超過半數家長每次運動時間不足30分鐘。
※運動強度說明:輕度活動(可以聊天、唱歌)/中度活動(呼吸較急促、流一些汗)/激烈活動(心跳加速、滿頭出汗)
父母運動習慣X孩子的身體動作能力
父母的運動習慣是否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動作能力呢? 本調查發現,父母的運動時間、運動強度偏高者,他的孩子身體動作能力在「穩定性動作」、「移動性動作」、「操作性動作」和「整體動作能力」等四個因素構面,都高於父母運動時間與強調低者,能力都達到顯著差異。也就是,當父母具有運動習慣時,其孩子的身體動作能力也呈現更好的表現。
6成爸媽再懶也要陪孩子去動一動
爸爸媽媽就算平時沒有運動習慣,但對孩子運動參與態度卻是積極的。65%父母經常會陪伴孩子;有60%的父母會在假期為孩子安排戶外活動;不過,父母經常「主動」帶孩子運動者,比例稍低(47%),也只有二成的父母會幫孩子安排體能課程、刻意為孩子找友伴一起運動。
※指對於幼兒運動的鼓勵支持、參與安排等題目,父母填答「經常」及「總是」的樣本數
父母的參與安排 X 孩子的身體動作能力
進一步分析孩子的身體動作能力與父母對於運動活動的參與安排、鼓勵支持的相關性,結果發現兩者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也就是說,當父母對孩子運動的參與狀況越是主動積極,孩子的動作能力的表現也會越好。
調查顯示,父母角色是幼兒身體動作能力的重要助力,也就是,父母越積極參與、鼓勵,孩子身體動作能力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