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英國研究指出:嬰兒是靠童謠強調的押韻、旋律變化,來學語言的。而且這樣的韻律學習,從胚胎時期就開始了!
【我家孩子的語言發展慢了嗎?】
分析超過10,000位孩子調查結果,針對幼兒語言「理解」及「表達」製作分齡對照表,收錄在《家,是最好的語言教室》專刊中,歡迎索閱參考...
免費免運.限量索閱中
編譯/江秀雪
越早唱兒歌給嬰兒聽,他越早學會說話
嬰兒在七個月前,還沒有能力理解拼音的概念,可是照理說,拼音是學習語言的基礎,那麼,嬰兒是如何學會說話呢?在大腦尚未具備處理、理解語音訊息的嬰兒階段,他是從節奏訊息(語音中音節的重音變化)來學語言的。
父母越早開始用類似唱歌的方式對嬰兒說話,像是童謠、兒歌、搖籃曲等,孩子越早學會說話。而且這類具備押韻、旋律變化等特性的節奏語言,連在子宮內的胎兒都聽得到。
兩個月大的嬰兒,大腦已能處理語音韻律
研究人員記錄50名分別為4個月、7個月及11個月大的嬰兒,在看一位幼教老師唱完18首兒歌影片時的電頻腦波活動,發現嬰兒要到快一歲時,才開始能分辨語音構造,脣音(如daddy)和鼻音(如mummy)通常是最早學會說的字。
在另一項類似的研究也發現,嬰兒大概在兩個月大時,他們的大腦就能處理語音韻律,他們可以從不同的韻律輕重,來猜測下一個字的開始和結束。所以不只要多用童謠、兒歌或具有節奏感的語言跟嬰兒溝通,還要從寶寶還不會說話時就要進行,甚至可以提早到懷孕期,因為胚胎階段就能聽見而且能分辨旋律。
資料來源/
University of Cambri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