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因為孩子在學校與同儕之間相處的情形而擔心嗎?有些孩子總是要求別人聽他的意見,常常和同伴鬧得不歡而散;有些孩子則似乎太隨和,甚至寧願讓自己受委屈。這些日常互動中的行為,其實都反映出孩子不同的人格特質,需要家長引導他們發揮獨特的優勢唷!
文/蔡政霖老師(大有國小專任輔導老師)
不少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會有這樣的擔憂:
「我的孩子在學校都沒有同學想跟他玩,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孩子總是覺得同學開心就好,明明自己心裡有其他想法都不敢說出來,很令人擔心。」
「孩子太要求完美了,這讓他常常在跟同學合作的過程中意見不合,該怎麼辦?」
從孩子的日常表現看個性
其實,這些看似讓人擔憂的行為,背後都隱含著孩子特有的人際互動特質,值得家長細心觀察與了解。
孩子與朋友互動時主要表現的行為樣貌,其實可以大致歸類為四種「人格優先順序」。所謂人格優先順序(personality priorities),指的是一個人在生活中獲得安全感與價值感的方式,也可以說是一個人面對人際問題的反應模式。
綜合過去心理學家的研究,可以將人格優先順序大致分為:控制型、卓越型、取悅型、安逸型。這幾種人格優先順序各有不同的表現,沒有任何一種比其他的更有優勢。此外,一個人不一定會只屬於單一類型,而可能會具備主要與次要特質,在不同場合下的表現也可能有所變化。
這些類型的樣貌說明如下:
控制型(control)人格
控制型的孩子通常透過掌控周遭環境來獲得安全感,當他們感覺情況超出自己的掌控時,往往會感到不安。在遊戲中,每一個決定都必須由他來做,而且很難接受不同的建議。為了讓一切都在掌控中,他們甚至會在遊戲進行中要求更改規則,讓情況對自己有利。
這類型的孩子可能是優秀的領導者,有條理、負責且可靠,但是另一方面也可能表現出跋扈強硬的態度,結果常常被其他玩伴拒絕、批評或疏遠,這時需要家長去引導他們,在發揮領導力的同時,也學習接納他人的意見。
取悅型(pleasing)人格
取悅型的孩子透過讓他人滿意來獲取自我價值感,能夠敏銳地體察他人的心思,很看重他人的認可,很少關注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他們相信唯有滿足他人的期待時,自己才會被接納。
這類型孩子很願意照顧別人、承擔任務,盡力保持善良而待人友善。然而,他們在人際關係中也可能會比較辛苦,因為不敢表達拒絕和不滿,情緒上表裡不一致,也常會對取悅他人感到焦慮,家長需要注意是否會因此忽略了他們自己的需求,適時陪伴他們釋放情緒。
卓越型(superiority)人格
卓越型的孩子通常會努力在所做的事情上達到完美,來獲得他人的認可與接納。當他們在玩競爭性的遊戲或比賽時,會為了多得到一點分數,在規則上據理力爭。如果他們贏了,還會不斷強調對手的弱點,來凸顯自己的勝利。
這類型孩子可能擁有高度的成就感和競爭力,能夠產出優秀的成果,並展現出色的能力。然而,這樣的孩子也可能會固守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不敢挑戰可能會失敗的新事物,或者過度維持與他人的競爭,難以與同儕有和諧的關係,家長需要幫助他們適時抽離,欣賞自己努力的過程,而不是只看重成果。
安逸型(comfort)人格
安逸型的孩子通常追求和諧、快樂和舒適的感覺,不太執著於勝負。他們會試圖逃避有壓力的場合、需要承擔決策責任的情境,即使需要做決定時,也寧願使用骰子或隨機選牌,把決定權交給命運。
大多數時候,這些孩子被認為隨和、圓融、穩定且好相處,但有時也可能讓大人感覺到他們的被動、懶散和缺乏動力。在團隊合作中,他們往往被忽視或不被肯定,大人也需要學著去看見他們的優勢和能力。
每種個性都有獨特的優勢
大家是否發現了呢?每一種人格優先順序都有其正向的特性,但同時也可能在團隊合作中面臨挑戰。因此,家長需要以接納與支持的態度,幫助孩子在團體中展現自己的價值。
家長要做的不是改變孩子的人格優先順序,而是認識孩子的特質,引導他們在適當時機或場合展現出來,將容易導致不良後果的情況,轉變為更加建設性的方向。簡單來說,就是注意孩子在家庭互動、朋友相處中的表現,並鼓勵他們展現出的正向特質,幫助孩子發揮他們人格特質的優勢,同時減少過度展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透過家長逐步的引導,孩子的個性才能在團體中展現獨特的價值,也能更加肯定自己和他人,獲得和諧的人際關係!
參考資料:Personality & Priorities: A Typology、APA PsycBooks、遊戲中的夥伴-阿德勒取向的遊戲治療
蔡政霖老師粉專:菜桃老師的遊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