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推薦》小孩肚子痛別輕忽!腸胃健康需從小照顧
文/蘇韋如(好心肝門診中心小兒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Q1. 嘔吐腹瀉是得了病毒性腸胃炎嗎?醫師怎麼診斷?
孩子出現嘔吐、腹瀉,大多數原因是病毒性腸胃炎,常見病原包括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腺病毒等,透過糞口傳染,潛伏期約3天,好發於冬季與托育機構群聚。
腸胃道黏膜因外來的病原體、病原體毒素或全身性發炎反應,引發腸胃道疑似急性發炎造成的噁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痛、腹瀉、發燒、脫水或活力下降等症狀時,就可能診斷為急性腸胃炎。但若多日高燒不退、無法緩解之劇烈嘔吐、腹痛且沒有腹瀉症狀時,需進一步診治其他病因。
急性腸胃炎若因感染造成,可分為常見之病毒性、細菌性腸胃炎與少見之寄生蟲感染。病毒性腸胃炎常見的致病因包含容易侵襲腸胃道的病毒,如輪狀病毒、諾羅病毒、星狀病毒、腺病毒、腸病毒屬,與造成全身性發炎反應與不適的流感病毒或其他呼吸道感染等。
病毒性腸胃炎容易藉由糞口傳染途徑,包含接觸生病者之排泄物或吃入受病原體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有效傳播。易有季節性流行(比方冬季)或於嬰幼兒托育機構內或家人內發生群聚,其潛伏期較短(多數暴露後3天內發病)、亦可能發生血絲或黏液便。
Q2. 如何判斷是病毒性或細菌性腸胃炎?症狀與治療有何不同?
細菌性腸胃炎較易見血絲、黏液便,症狀較嚴重時須用抗生素。其餘與病毒性腸胃炎治療相同,皆以補水、緩解症狀為主。
細菌性腸胃炎與病毒性腸胃炎的傳播途徑與症狀類似,唯細菌性腸胃炎的傳播力與症狀會與菌量、毒素量暴露多寡有關,可能有較高的機率發生血絲或黏液便。(
延伸閱讀/腸胃炎是病毒感染,還是吃壞肚子?)
不論是細菌性或病毒性腸胃炎,治療上皆以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為主,避免脫水,同時給予支持性療法,緩解嘔吐或發燒不適等症狀。部分細菌性腸胃炎病原體可能引發少見的菌血症、腦膜炎、骨髓炎等併發症,經評估後需適時給予抗生素治療。
Q3. 腸胃炎後喝奶就拉肚子!腸胃炎會導致乳糖不耐症嗎?
腸胃炎會暫時損傷小腸黏膜,導致食用乳製品後出現腹瀉、腹痛等乳糖不耐症症狀。腸胃炎治療後建議持續低乳糖飲食約2周,幫助腸道恢復。
乳糖不耐症是指無法完整藉由腸道代謝吸收乳糖,因此在食用乳製品數小時內,發生腹痛、腹瀉、排氣和脹氣的情況。乳糖酶的活性可能隨著年齡增加而降低,為常見原發性乳糖不耐症的原因。
嬰幼兒因急性腸胃炎感染引發嚴重腹瀉症狀,甚或腹瀉症狀超過兩周以上時,小腸黏膜會有一定的損傷,導致腸消化液的乳糖酶分泌減少,使攝食的乳糖無法被分解,引起滲透性腹瀉。
此種因腸胃炎引起的繼發性乳糖不耐症是暫時的,當腸黏膜細胞經一周左右的復原與再生後,乳糖?的功能會漸漸恢復。因此飲食上會建議暫時調整為無乳糖或低乳糖的飲食約兩周,當腹瀉症狀改善後,就可以正常飲食。
Q4. 嬰幼兒腹瀉吃什麼?飲食有需要特別注意的嗎?
腹瀉期間飲食建議避免果汁與油膩食物。可吃米飯、蒸蛋、纖維量少的青菜等易消化食物,並採少量多餐。嬰兒可照常餵母乳,不必稀釋配方奶。
若因急性腸胃炎引起的腹瀉,但沒有劇烈嘔吐或腹痛等症狀時,以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為優先,同時宜及早開始進食,足夠的能量與營養可以維持身體機能,幫助腸胃道復原。
腹瀉可以吃什麼?若為1歲以下嬰兒,可如往常餵食母乳,若是佐以配方奶,不需稀釋沖泡。已開始進食副食品的嬰幼兒或1歲以上幼童,可以吃複雜性的碳水化合物(如米飯、穀物麥片類、麵包)及優格、瘦肉、水煮蛋、蒸蛋、適量水果(可嘗試偏綠的香蕉)、含纖維量較少的青菜等,維持正常飲食與足夠熱量。
原則上,除了太油膩的食物與高單糖成分的果汁或飲料不建議外,可逐漸回到原攝取的飲食。唯建議採少量多餐的方式,並記得多補充水分(尤其仍有腹瀉症狀時)。
Q5. 小孩沒食欲、不想吃飯怎麼辦?吃益生菌有幫助嗎?
孩子若沒明顯病因卻長期沒食欲,可從睡眠、運動、作息、用餐習慣著手改善。益生菌能調節腸道環境,有助腸胃健康,但無法直接開胃。
首先要了解食欲不振是否有其他相關病症,若經醫師診治無明確病因,且孩子體重在觀察一段時間後並沒有顯著減輕時,建議可增加或維持孩子日間的活動量、運動量。
另外,要讓孩子保持規則的作息、充分睡眠,攝取足夠的水分,並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陪伴孩子用餐時,儘量不讓孩子分心於其他事物,亦不強迫孩子進食量,但鼓勵孩子吃多樣化的食物。可先嘗試這些對孩子食欲增加有幫助的生活照顧方式。
益生菌可增加或維持腸道內好菌的菌量,對腸胃道功能的維護或發炎狀態的調控可能會有幫助,但與刺激食欲無直接相關。
Q6. 兒童胃脹氣怎麼辦?需要看醫生嗎?
進食過快、吃太多易產氣食物或腸胃蠕動不佳皆可能導致胃脹氣。若腹脹合併嘔吐、食欲下降或持續不適,建議就醫檢查。
孩童可能因為進食後,肚子明顯脹大,這不一定是所謂的脹氣。脹氣可單純因功能性腸胃道蠕動不佳導致,當腹脹合併嘔吐或影響到食欲時,則需進一步請醫師評估。(
延伸閱讀/孩子常喊肚子痛?台大兒醫解答:幼童腹痛常見原因與處理方式)
進食的食物若易產氣、進食太快或餐與餐的間隔太短,可能導致脹氣症狀的發生。飲食種類可留意是否攝取過多腸道難以消化吸收,但容易發酵的短鏈碳水化合物(即含果糖、乳糖、果聚糖、半乳寡糖、多元醇等),也可試著在進食後有適度的活動量,幫助腸胃蠕動。
文章出處/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會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