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興趣在哪裡?幫他找出來!

孩子總是嚷著「好無聊」,找不到有趣的事情做嗎?興趣不是天生的,往往在探索嘗試中才會慢慢浮現出來。父母能做的,不是不斷地幫孩子安排課程,而是創造更多體驗機會,讓他從生活中發現熱情!


文/蔡政霖老師(大有國小專任輔導老師)
 

孩子總說「我沒興趣」,怎麼辦?

很多爸媽都可能曾經煩惱過:
孩子似乎沒有特別的興趣?
孩子喜歡的事情,總和我們的期待不一樣?
孩子總是三分鐘熱度?

你的孩子是否也曾說過:
「我不知道要做什麼……」、「這些東西我都不想玩……」?
當孩子找不到真正感興趣的事物時,往往容易轉向手機、平板這些容易獲得刺激的3C產品,久而久之形成過度依賴甚至沉迷,讓家長憂心忡忡。

究竟該怎麼做,才能真正陪孩子找到他願意長久投入、熱情滿滿的興趣呢?這篇文章將一步步帶你解開謎題!
 

興趣是探索的結果

許多人誤以為興趣是天生的,事實上,對大多數人而言,興趣需要透過主動的「探索」與「嘗試」才會逐漸發展。

想像一下,如果你從來沒嚐過壽司,你怎麼知道自己是否喜歡?如果沒摸過吉他,又怎麼能確定自己會不會愛上它呢?同樣地,孩子也需要經歷各種不同的體驗,才能逐漸認識自己的喜好與潛能。

所以,讓孩子擁有多元的探索機會,就是培養興趣的第一步!
 

探索可以很生活

到底該怎麼幫助孩子探索呢?其實探索興趣並不困難,只要從生活中開始,就能開啟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與熱情。探索興趣的主要途徑分為兩種:
1. 系統性探索:透過有計畫的方式,讓孩子接觸不同領域的活動,例如參加夏令營、才藝班或試聽課程等,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物。

2. 日常生活探索:興趣不一定需要透過正式的學習才能發現,也可能隱藏在日常生活裡。例如:跟家人出遊時,孩子可能會發現自己對攝影有興趣;飼養寵物,則可能培養出孩子對生命的關懷與熱愛,以及照顧他人的能力。

只要願意細心觀察,你會發現生活本身就是一座寶藏,裡面藏滿了無數探索的機會!
 

看見孩子的多元智能

「我的孩子數學不好,作文也不行,這樣以後該怎麼辦?」許多家長可能都有這樣的擔憂,以為孩子未來的出路只能依賴學科成績來決定。
 
但事實上,孩子的能力絕不限於課本上的表現!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優勢與潛能,擅長的領域不一定是數理或語文,而是涵蓋八大智能:語文智能、邏輯數學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內省智能、人際智能以及自然觀察智能。



也就是說,「多元智能理論」提醒我們,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潛力與擅長的領域,只要透過生活中多元的嘗試,例如:寫小日記、露營親近大自然、玩桌遊、參加團體活動等,都可能成為孩子啟動興趣、發掘天賦的起點。

孩子的天賦遠不止「能考高分」的學科,而是會在許多不同的領域中閃亮!如果我們的眼光只聚焦在傳統學科,可能會錯過孩子真正熱愛、並且能夠盡情發揮的機會。
因此,與其擔心孩子「什麼學科都不擅長」,不如現在就開始陪伴他們,發掘「什麼才是他最感興趣、願意全心投入的領域」吧!

延伸閱讀:用生活養出興趣力!家長這樣陪
蔡政霖老師粉專:菜桃老師的遊聊室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