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推薦!忙碌父母的自我照顧日常練習

每年6月24日至7月24日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推動的「自我照顧月」(Self-Care Month),目的是提醒每一個人:健康不是只靠醫療系統來維護,我們自己就可以是健康的主導者,透過實踐自我照顧,活出更健康的生活。



🎧Podcast推薦》擔心自己沒做好?放下焦慮,找回當爸媽的快樂! - Feat.曾心怡心理師

文/信誼編輯部

每天從鬧鐘響起的那一刻開始,父母的生活就像無止境的接力賽:叫孩子起床、準備早餐、送孩子上學、趕去工作……一天接著一天,等回過神來,才驚覺自己已經累到喘不過氣。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25年的世界自我照顧月,特別提醒我們:「自我照顧不只是在累的時候偶爾休息,而是透過調整日常習慣與心態,讓身心長期維持健康與平衡。」身為父母,你可能會覺得:「我哪來的時間與精力?」其實自我照顧沒有那麼難,也不是額外多做一件事,而是將心思拉回到自己身上,重新調整生活中的細節。
 

自我照顧,其實也是照顧孩子

根據WHO定義,自我照顧指的是個人、家庭與社群主動維持健康、預防疾病、處理壓力與疾病的能力,不僅包含身體的保健,也涵蓋情緒與心理的支持。

對父母與主要照顧者而言,自我照顧並不是「把自己擺第一」,而是理解:唯有你穩定、健康、有餘裕,孩子才能有依靠、有安全感、有好榜樣。我們都想給孩子最好的,但最好的不一定是犧牲自己全部的力氣與精神。當父母太累、情緒太緊繃,孩子也很難真正感到安穩。事實上,孩子最需要的是穩定而自在的父母,能讓他們感覺到世界是安全而溫柔的。因此,試著善待自己,因為你的安穩,就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從健康飲食開始自我照顧

你可能常因為太忙,而沒有好好吃飯,最後只能草草解決。但吃得隨便,身體很快就會向你抗議:可能是情緒暴躁、容易疲憊,或經常頭痛。其實只要稍微調整一下飲食,多吃原型食物如全穀、豆類、水果與蔬菜,適量攝取蛋白質與乳製品,就能明顯感受到不同。

不妨從早餐開始,給自己幾分鐘好好吃點東西,像是一顆水煮蛋、一杯牛奶,搭配幾片水果,讓一天有充足的活力;午餐選擇營養豐富而清淡的食物,讓下午精神更穩定;晚餐則可簡單烹調,減輕腸胃負擔,也讓心情自在些。
 

父母睡眠品質,影響全家健康

缺乏睡眠,就像負債一樣,時間一久,債務就越滾越大,最終壓垮的不只是身體,還有情緒和家庭氛圍。把睡眠變成全家人共同重視的事,孩子入睡後,盡快放下家事與手機,讓大腦逐漸安靜下來。與伴侶約定輪流負責夜間的狀況,幫彼此多爭取一點睡眠時間,都會讓你們的生活比較平順。

睡前幾分鐘,別忘了做個深呼吸、伸展一下身體,或是聽一段輕音樂,讓自己慢慢放鬆下來。這些睡眠儀式,能幫助你每一天結束時與自己溫柔相待。
 

運動不必難,日常動起來就有效

或許你認為運動必須額外抽出時間去健身房,但自我照顧裡所提的「動一動」不一定要那麼正式。當你打掃房間時,可以伸展一下僵硬的肩膀;陪孩子玩耍時,可以多跟著孩子跑跑跳跳,享受彼此之間的歡樂;甚至煮飯時,也可以讓自己原地踏步、扭扭腰,這些日常活動,對身體和情緒都有很大的幫助。

動起來,身體裡的壓力也會漸漸被釋放,你會發現自己更有力氣,也更能耐心面對育兒生活中突如其來的挑戰。
 

你怎麼生活,孩子都看在眼裡

很多父母以為只有教導或告誡,孩子才會學會正確的行為。但實際上,孩子更多是在觀察與模仿我們如何生活。你如何吃飯、如何睡覺、如何處理自己的疲憊與情緒,孩子都會一點一滴地學習。

當孩子看見你願意在很累的時候坐下來好好吃一頓飯,看見你偶爾也會伸個懶腰放鬆一下,或看見你願意跟家人輪流照顧彼此時,他們也會學到「善待自己」的重要性。這種無聲的教養,比許多言語都更有力量。
 

溫柔照顧自己,是育兒最好的起點

最後,記得給自己一點寬容的空間。沒有一個父母能做得完美,我們都會有犯錯或覺得做不好的時候。這並不代表你不夠好,反而代表你是一個真實的人,有著真實的限制與需求。

每天睡前試著回想一下:「我今天哪裡做得不錯?」而不是只看到自己做錯了什麼。試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善待自己的疲憊,這樣的態度,才能讓你真正感受到自我照顧的意義。

從今天開始,把自我照顧融入你每天的日常細節裡,溫柔對待自己,你會發現,育兒生活將不再只是耗盡力氣的任務,而是充滿穩定與喜悅的過程。

參考資料:WHO Self-Care Month 2025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