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和媽媽分開——分離焦慮的發展意義

Podcast搶先聽》孩子有分離焦慮怎麼辦?解決小小孩兩次的心理危機

很多媽媽在回憶起寶寶小時候的狀況,都會提到寶寶在六到八個月左右突然變得怕生。尤其寶寶在四、五個月大時,明明誰抱都可以,還會對抱的人露出迷死人的笑容,讓媽媽很有面子,覺得寶寶真大方。只是到了六個月左右,就算你就站在他的身邊,他還是不願意給不熟悉的人抱,甚至還會大哭大叫,當下真讓你覺得有些難堪,不瞭解到底是發生什麼事了。

對陌生人感到抗拒的過渡階段
六個月大之後,寶寶開始會對不熟悉的人產生警覺心,也會表現出拒絕接近的反應,這是因為這個時期的寶寶記憶力更好了,可以分辨出親近的人和不熟悉的人的差異。因此,當他發現周遭的環境和人是這麼複雜的時候,他會覺得很焦慮,不知道該怎麼去回應,同時也開始會產生害怕的情緒。這個時候,不要急著幫孩子貼上「怕生」或「害羞」的標籤,他只是還不知道如何因應新的人事物,需要更多時間適應而已。

要提醒爸爸媽媽媽的是,這個時期的寶寶,需要你們更多的鼓勵與安慰,不要強迫寶寶一定要馬上接受陌生人或新環境(像是不要選在這段時間把孩子托給保姆)。一般說來,只要再過幾個月,他就能調適、解決對陌生人焦慮的問題了。

分離焦慮的發展意涵
大概八個月到一歲左右,孩子開始有所謂的「分離焦慮」產生。有時你只是去上廁所或去廚房倒個水,想離開孩子的視線一下下,卻馬上聽到孩子用大哭或尖叫來表示他的不安與焦慮,好像你遺棄了他;甚至大一點的孩子,他還會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著急地不斷到處找你。

會發生這樣的狀況,是因為此時的孩子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物體恆存概念,他以為你離開後就不會再回來,他還不知道和你暫時分開並不代表永遠離開,所以他想要時時刻刻和你在一起。

或許你對孩子的分離焦慮會覺得有點頭痛,但這是大部分和爸媽有著親密依附的孩子都會出現的行為。而且換個角度想,對孩子來說,媽媽不見了,他的整個世界就跟著你一起消失了,這是他很愛你的表現呢!

回應需求、建立信任感
為了讓孩子可以接受爸爸媽媽暫時離開他的視線(例如:你去上個廁所,或是你開車時讓孩子坐在安全座椅上),平時在安全的範圍內,你可以多多鼓勵孩子自己或爬或走地離開大人身邊去探索環境,練習與照顧者暫時分離。

如果孩子因為看不到你而哭鬧不安時,你應該適當回應孩子的情緒與需求,像是:你可以呼喊他的名字,告訴他「媽媽就在這裡」,也可以唱首他最喜歡的歌,讓他知道爸爸媽媽一直都在他身邊。如果要離開比較長的時間,即使孩子還聽不太懂,還是要告訴他爸爸媽媽要去哪裡、什麼時候會回來。

此外,你也可以在平時多和孩子玩躲貓貓的遊戲,或是共讀一些有小翻頁的圖畫書,這都會讓他知道:東西不見了還會再出現,更能促進孩子物體恆存概念的發展。

只要你能順著孩子的發展步調,並經過一次次的練習,孩子自然會建立起對照顧者的信任。他會慢慢瞭解,即使現在他看不到、摸不著爸爸媽媽,但爸爸媽媽還是存在的,而且還是很愛他;在他的小腦袋裡,因為保留著爸爸媽媽的記憶,就能支持他等待和爸爸媽媽的再度見面,他就不會害怕爸爸媽媽離開身邊了。

本文出自《小太陽Family》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