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孩子談「死亡」?

如何跟孩子談「死亡」?

孩子瞭解「死亡」嗎?
不同年齡的孩子對於「死亡」的理解是非常不相同的,因此,父母在與孩子討論之前,不妨先了解孩子所處的認知發展階段。
‧2歲以下的幼兒對死亡毫無概念。但是對於父母或重要他人突然不再出現,他們還是會感到不安,可能以哭鬧來表現。
‧2~5歲之間的兒童開始知道有「死」這回事。但對於死亡事件和過程的意義較難理解,也因為無法分辨幻想和現實,相信如卡通或故事情節一般,死亡是可以避免或改變,例如:只要吃一種神奇的藥就可以把死去的人救活等,因此,這年齡幼兒常會問起:「他什麼時候才會回來?」「我可不可以去找他?」之類問題。
‧5~7歲之間的孩子是最脆弱的,因為在認知上他們可以了解死亡,卻還沒有足夠的調適能力來自我保護,特別需要成人的關注與引導。
‧7~9歲的兒童,大多已經了解死亡的真相,包括死去就不會再活過來。他們仍無法完全接受所有生物都會死的事實,總認為死亡離自己和身邊親愛的人還很遙遠。
‧10歲~12歲之間,兒童對死亡的理解趨近成熟,他們知道死亡是普遍、無法避免與不可逆的。青少年期,他們對死亡的概念與成人近乎相同。然而,一旦面對所愛的人或寵物死亡,他們可能會企圖表現堅強獨立而隱藏內心的憂傷,需要成人細心敏銳的關注。

正確的死亡概念
「死亡」一直是個很忌諱的話題,除非是面臨類似狀況時(寵物或親人死亡)才不得不和孩子說明,只是,就因為一般人都覺得死亡是個不吉利的話題,因此,往往不知道該如何啟口,建議您可以這麼做:
教戰守則1:建立生命價值觀
讓孩子從相簿、生活故事、回憶某件一起做的事,來認識一個人(甚至寵物)多采多姿的一生,瞭解其中的意義與價值。生死教育就是在教幼兒如何歡喜、感受、關懷與分享,並且尊重生命的本質,不要因著人、事、時、地、物的分別而有所差異。

教戰守則2:學習勇敢以對
當家中有一位生病的親人,無論多大的孩子,同樣都要面對親人的病痛,需要具備勇敢和關懷親人的心理;倘若親人的生命已到盡頭即將離去,爸媽必須陪伴孩子一起為親人祈福,儘管這樣的學習對孩子有些困難,但讓孩子一起參與照顧或陪伴,例如:畫小卡片、祈禱、輕撫親人的手,都能讓大人和孩子得到安定。

教戰守則3:珍重再見,學習告別
6歲小靜的同學萱萱突然生病沒有來上學,某天,老師告訴大家,萱萱以後不會到上學了,因為她已經到天上做小天使。孩子們開始有一種莫名的焦慮,擔心她到天上會不會沒有朋友;就在當下,老師帶著大家做美勞,有人摺紙鶴、有人畫圖,七手八腳地完成全班的作品。老師向萱萱媽媽表明大家的想念與祝福,希望將這些作品佈置在告別式的會場中。事後,萱萱的媽媽到班上向孩子們道謝,因為大家的祝福作品,讓原本充滿哀傷的會場變得非常溫馨。

教戰守則4:分享生命故事童書
從童書的分享中,讓幼兒學習到尊重親人或寵物的情緒感受,不管透過哭或生氣的方式,都是經歷悲傷時的健康展現,可以幫助家人彼此的情緒舒緩,也是親密家人的支持與助力。例如,《我永遠愛你》(上誼文化出版)同樣是呈現小男孩對寵物的愛,當狗狗年邁走向生命盡頭,男孩每晚入睡前都會跟阿雅說:「我永遠愛你。」因為男孩能及時付出愛,才讓自己能更勇敢地接受阿雅的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