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打罵留痕嗎?當父母選擇改變,一切都還來得及
我的兒子六歲,剛上小學,最近變得很常頂嘴、唱反調,有時還會情緒爆發。回想孩子小時候,我曾在情緒失控時對他打罵,現在雖然已經改用比較溫和的方式陪伴,但仍擔心這些過往是否已對他造成傷害。孩子鬧脾氣時,我也很容易焦躁,甚至覺得自己好像欠他的,什麼都得讓步。我該怎麼看待這些情緒?現在的改變還來得及嗎?
【Podcast推薦】擔心自己沒做好?放下焦慮,找回當爸媽的快樂!
親愛的家長您好:
謝謝您願意坦誠分享內心的困惑與擔憂。您對孩子的愛與反思,讓人感受到一位父母的真誠與成長。其實,這樣的情緒掙扎是許多父母在調整教養方式時都會經歷的心路歷程,而您願意為孩子改變,這一點本身就非常值得肯定。
過去的打罵會留下痕跡嗎?
是的,孩子的早期經驗確實會在情緒表達與人際互動上留下痕跡。但也請放心,兒童的大腦與情感系統具有極高的可塑性。當孩子進入一個更穩定、理解、尊重的關係環境時,這些傷痕是可以逐步修復的。只要您持續以一致、溫和又堅定的態度陪伴孩子,就已經為修復創造了極大的可能。
• 設定界線但不懲罰: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被允許的,哪些會讓人受傷,但不用以懲罰來收場。
• 事後再說道理:孩子情緒激動時先安撫情緒,等平靜後再溝通規則與期待。
• 注意自己的情緒容量:當您覺得「什麼都得讓步」時,不妨先停下來照顧一下自己,也讓自己不被焦慮牽著走。
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只需要一位願意為他改變、願意坦承過去、也願意學著修復關係的父母。
給您的溫暖鼓勵
親愛的家長,您已經踏上了一條更理解孩子、也更理解自己的路。改變並不容易,但只要持續前行,它終將帶來力量與希望。請相信,孩子能感受到您的努力,也會在這份真誠中,慢慢學會原諒、理解、連結。
祝福您與孩子一起走向更有安全感、更自在的親子關係。
(以上問題由信誼教養諮詢小組回覆)
...看更多自在父母專題文章【享受不完美,成就自在父母】👆
親愛的家長您好:
謝謝您願意坦誠分享內心的困惑與擔憂。您對孩子的愛與反思,讓人感受到一位父母的真誠與成長。其實,這樣的情緒掙扎是許多父母在調整教養方式時都會經歷的心路歷程,而您願意為孩子改變,這一點本身就非常值得肯定。
過去的打罵會留下痕跡嗎?
是的,孩子的早期經驗確實會在情緒表達與人際互動上留下痕跡。但也請放心,兒童的大腦與情感系統具有極高的可塑性。當孩子進入一個更穩定、理解、尊重的關係環境時,這些傷痕是可以逐步修復的。只要您持續以一致、溫和又堅定的態度陪伴孩子,就已經為修復創造了極大的可能。
孩子的反抗,不等於否定父母
六歲的孩子正進入自我意識快速發展的階段,開始對權威提出挑戰、表達不滿,這是自然的心理歷程,不代表他對您沒感情、或「記恨過去」。反抗與情緒爆發,往往只是他還不熟悉如何管理內在情緒。當孩子表現出激烈情緒時,請您溫柔地提醒自己:他正在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獨立、有主見的人。情緒「勒索」或許只是誤解
有些家長在陪伴過程中會覺得孩子好像總是「情緒勒索」,什麼都要照著他的方式。但從發展心理的角度來看,這通常不是操控,而是孩子還不熟悉「用更有效的方式表達需求」。這時,與其責怪孩子,不如協助他命名感受、提供情緒出口。例如:「我知道你現在很氣,因為你很想要......我們來想一個其他的方法,好嗎?」三個轉變實用做法
若您正處於教養調整期,可以從以下方向慢慢開始:• 設定界線但不懲罰: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被允許的,哪些會讓人受傷,但不用以懲罰來收場。
• 事後再說道理:孩子情緒激動時先安撫情緒,等平靜後再溝通規則與期待。
• 注意自己的情緒容量:當您覺得「什麼都得讓步」時,不妨先停下來照顧一下自己,也讓自己不被焦慮牽著走。
過去無法抹去,但未來可以選擇
您提到自己曾打罵孩子,這份愧疚也許讓您變得不敢設限、容易妥協。但我們可以溫柔地提醒自己:「我曾經犯過錯,但我正在學習用更好的方式陪孩子長大。」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只需要一位願意為他改變、願意坦承過去、也願意學著修復關係的父母。
給您的溫暖鼓勵
親愛的家長,您已經踏上了一條更理解孩子、也更理解自己的路。改變並不容易,但只要持續前行,它終將帶來力量與希望。請相信,孩子能感受到您的努力,也會在這份真誠中,慢慢學會原諒、理解、連結。
祝福您與孩子一起走向更有安全感、更自在的親子關係。
(以上問題由信誼教養諮詢小組回覆)
...看更多自在父母專題文章【享受不完美,成就自在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