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師合作,重建疫情下的學習與生活

9月在萬般期待下,孩子們終於重返校園。開學後,初入學的新生或是升上二年級的孩子,跟以前開學時有哪些差別呢?


採訪報導/黃美湄
諮詢/沈佳霓 台南市安南區海佃國小低年級導師
   曾麗美 台北市北投區清江國小低年級導師

開學不久,多所學校班級展開「預防性停課」,全台各級學校請防疫假的學生高達數千人。在家長持續觀望及擔心孩子健康問題之際,校園裡的老師也注意到孩子學習上的新狀況。信誼特別邀請獲得師鐸獎和教案競賽常勝軍的兩位資深國小老師,分享校園裡第一線的觀察,他們不約而同指出,親師密切合作才能讓孩子建立起生活與學習的新常態。

重返校園,你家孩子回到正軌了嗎?
雖然北部疫情比南部嚴重,但是同島一命,全台防疫升級以來,居家學習不分南北。9月在萬般期待下,孩子們終於重返校園。開學後,初入學的新生或是升上二年級的孩子,跟以前開學時有哪些差別呢?

台南沈佳霓老師指出,為了防疫,小一新生在校門口說再見反而沒有難捨難分,大家已經早有預期規定很嚴格,只能送到校門口。但是,小一升小二的孩子,學習和規矩都變了調,最明顯的是注意力下降,老師講述的事情,複述之後,有些孩子可能還是聽不懂,在群體中無法專心,要一對一指導才能學會。

台北曾麗美老師也深深感覺到,孩子的心都散了,以往孩子坐有坐相、守規矩,現在卻變得不好帶;有個孩子還發生拒學現象,不想回學校上課,只想留在家裡玩i-Pad、吹冷氣;學校高年級功課很好的學生也想成天掛在電腦或i-Pad上。而開學週的視力檢查退步了,更是讓老師們憂心。所幸開學後大多能慢慢恢復正常。

長時間居家學習,得到正向的經驗嗎?
其實,經過長時間的居家和線上學習,並非所有的經驗都是負面的,孩子、老師和家長,都有新的經驗。如何維持好的經驗或補救欠缺的部分,才是要思考及努力的。

●聊天分享,發展興趣創造成就感
由於低年級的孩子不是很容易進行線上課程,而且也不是每個家長都能隨時同步陪伴上課。沈老師和孩子們約定週五晚上聊天日,可以分享自己有興趣的事或玩遊戲;開學之後,孩子們還會主動問老師,星期五還要不要繼續聊天。另外,老師也會分配一些任務給孩子,讓孩子投注在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上,譬如有個孩子很喜歡畫畫,開學後把自己居家畫的圖都帶來分享,很有成就感。

●發現孩子的不足,補救教學
居家期間,許多家長逐漸發現孩子的課業和注意力問題,沈老師表示,以往家長可能不認為孩子學習差,不想參加補教教學、怕被貼上標籤,但現在會比較聽取老師的評估建議,主動參與安排。曾老師也發現,開學以來,需要一直複習一年級下學期的功課,因為孩子程度呈現雙高峰現象。居家時,家長很配合的孩子,跟著線上進度,學習狀況正常;但家長無法配合的孩子,不僅無法準時學習,也無法完成規定的功課。開學第一週,老師複習停課以後的課程並批改作業,感受尤其深刻,越是弱勢的家庭,孩子線上教學效果就越差,越需要實施補救教學。

●學習使用3C,建立螢幕規範
線上學習是居家期間最大的挑戰,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足夠的設備或擅長使用,老師也同樣也是在學習運用新工具,所以親師首先要互相支持與體諒。沈老師的作法是提供適當難度的材料或是清楚告知家長步驟,方便家長引導孩子,例如:每天讀一篇文章、做一項家事、做15分鐘體操、如何在Google Meet表達、如何與朋友聯繫保持互動……,讓孩子有目標,也能適時離開螢幕。此外,約定收看的時間和內容,才能避免誤入不當的網站或開著電腦卻私下做自己的事。
曾老師指出,雖然不鼓勵孩子太早接觸3C,但透過居家學習CLASSROOM的運用,暑假親師溝通不斷線,每週能分享活動訊息和繳交暑假生活作品。孩子也學到了運用科技和老師、同學、親人溝通(例如運用視訊和爺爺奶奶聯絡情感),感受到科技的能量。

隨時做好因疫情緊急停課的準備
當與病毒和疫情共存成為生活與學習的新常態,大家要先做好心理準備。學校平日會為孩子準備妥居家需要的基本作業和學習檔案,混合式課程也讓孩子能夠逐漸熟悉教室實體上課和在家收看錄影的異同。

家長可以為孩子做的準備,基本上就是陪伴、建立規範和改善使用設備的方式。陪伴並不是全時間盯在孩子旁邊,而是能夠跟孩子討論學習上碰到的困難或分享心得;建立規範則是除了使用3C的約定,還有生活規矩,譬如上課不吃零食、不躺在床上或沙發上觀看課程;至於設備的改善可以量力而為提升網速,或是將螢幕連結到電視,減少讓孩子用電腦、i-pad和手機觀看,對於視力保護也稍稍有些幫助。家長配合學校課表,督促孩子交作業、定時跟老師聯繫,不但能從跟老師的互動和討論中,紓解自己在家陪孩子學習的壓力,也能維持孩子的學習習慣,無論返校或再次停課都能比較快適應。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