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談戀愛—母親和孩子的依戀關係

孩子是媽媽的小情人,妳願意和他朝夕相處,形影不離;天涯海角,妳都願意守著他;只要他抱抱妳、親親妳,再多的辛苦也甘之如飴。這種依依不捨、戀戀相繫的特殊情感就是母親和孩子的依戀關係,它分三種類型,妳和孩子是屬於哪一個呢?



文/張杏如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

母親節到了,妳的孩子可能還不會為妳慶祝這個媽媽專屬的節日。但是有什麼關係呢?他是妳的小寶貝,妳是他的媽媽;妳願意餵他吃飯、哄他睡覺、給他洗澡,陪他玩扮家家、教他唱歌、給他講好聽的故事。他也是妳的小情人,妳願意和他朝夕相處,形影不離;妳不願意和他分開,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天涯海角,妳都願意跟著他、守著他。只要他抱抱妳、親親妳或牙牙學語的祝妳母親節快樂,妳就心滿意足,再多的辛苦也甘之如飴了。

為什麼?是血濃於水嗎?是懷胎十月嗎?是日久生情嗎?心理學家說是「親子的依戀關係」。我們這麼愛他,不也是因為他對我們是這麼的依依不捨、戀戀相繫嗎?愛就像兩面鏡子互相照映,妳會看到無窮無盡的愛在流轉。

什麼是依戀,顧名思義,自然是相依相戀,嬰幼兒和媽媽(主要照顧者)之間的那份特殊的感情,就是心理學者所謂的親子依戀關係。有關嬰幼兒早期的依戀關係最著名也最常被引用的研究,是1960年代,Mary Ainsworth 所設計的 「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觀察一歲到一歲半的幼兒和母親(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依戀關係。

研究中主要觀察兩個面向,過程中嬰兒的探索行為(新環境、新玩具、陌生人)和嬰兒對母親離開和回來的反應。從這個陌生情境的設計中,我們看到了孩子怕生、分離焦慮等依戀行為,也看到孩子會以打招呼、檢查母親是否在附近尋求接近母親、生氣抗拒或故做鎮靜不表現負向行為的各種方式來獲取或確認母親的注意和關愛。雖然方法不同,目標卻是一致的。

Ainsworth 在研究進行前的一年間,就先訪問每位嬰兒的家,觀察並記錄母親與嬰兒的互動情形,包括母親餵食的態度和母親處理嬰兒啼哭的方式等,並將記錄和研究結果兩相對照,因此推論出,陌生情境中嬰兒的依戀行為和母親照顧方式的關係。也就是孩子會因為和母親的互動經驗,而有了不同的行為表現。

安全型的孩子,當媽媽在的時候,會自由的探索環境和玩玩具,也會和陌生人互動。媽媽離開的時候會不開心,媽媽回來的時候則會很高興。這類型的母親在照顧孩子時,對孩子的需要比較敏感,也會及時做出適當的回應。

抗阻型的孩子,即使母親在場,對探索新玩具和陌生人都充滿不安;母親一旦離開,更是極端的焦慮。母親回來了,這類型的孩子會尋求和母親接近,但是又很生氣,即使母親主動示好,他也會抗拒。抗阻型孩子的母親,對孩子的需要有時十分敏感,有時又漠不關心,端看母親有沒有心情或有沒有其他的事要忙,也就是親子間的互動是取決於母親的意圖而非孩子的需要。

迴避型的孩子,則是迴避或忽視母親的存在,無論母親離開或回來,孩子都沒有特別的情緒變化。不管有人沒人或誰在房間,孩子都沒有太多的探索,也沒有什麼情緒變化。對待陌生人和母親也並沒有什麼區別。這類型的母親對孩子的需要,不是忽視或拒絕,就是雖然回應,卻又過度干涉。

安全型的孩子,比較勇於探索和學習,比較樂於與人互動,比較獨立,也比較容易察覺別人的情緒,也因此有更好的人際關係。他知道母親就像一個安全堡壘,只要他有需要或遇到危險,隨時可以回航。安全型的孩子會勇於離開,帶著對愛的信念,闖蕩江湖,但卻也更樂於回家。今天我們好好愛他,明天他才能好好愛自己、愛人,也愛妳。

我們都談過戀愛,或者至少看過文藝小說、愛情片,男女主角之間怨離別、相見歡;欲迎還拒、愛恨交織;若即若離、又愛又怕受傷害;你來我往,撲朔迷離。親子間的依戀,仔細想想,是不是也有幾分神似呢。現在,妳打算和孩子談一場什麼樣的戀愛呢?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