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父母生了孩子後,就期待著哪一天他會開口叫爸媽。其實溝通的要素,除了語言本身外,還有非語言的部分。要達到溝通的目的,非語言的重要性遠遠勝過語言。因為溝通是為了傳達感受和意見,其中語言的影響力僅佔7%,音調的影響力佔38%,至於非語言的影響力卻佔了55%。
文╱高麗芷(臺北市立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顧問、高麗芷感覺統合潛能開發學苑執行長)
彤彤從出生就愛笑,把雙眼笑成瞇瞇眼,嘴角咧成上揚的月彎,天真無邪的笑靨,人見人愛。因此,大家都愛抱她、逗她,原本沉靜的家,從她的出世,四代間的話題多了,氣氛活潑起來。
這正是嬰兒運用「非語言」元素,與人溝通的第一步。
彤彤五個月大時,懂得玩躲貓貓的樂趣,從只在同一方位找媽媽,幾天後就懂得左邊找找,右邊找找。這個「失而復得」的驚喜遊戲,她樂此不疲,也成為陌生人想要跟她建立友誼的打通關秘訣,以及父母想要轉換她情緒的好方法。
喜愛互動,是嬰兒跟人溝通的第二步。
六個月大的彤彤懂得越來越多,平日爸爸忙著工作,媽媽經常動腦筋想些小把戲跟她玩,而且不告訴爸爸,算是母女間的小秘密。厲害的爸爸輸人不輸陣,也發明了一招只有他和女兒才會的把戲:閉著嘴巴發出壁虎的聲音。其實這原本是彤彤在牙牙學語發出的一種聲音,爸爸揣摩出發此音的方法後,父女倆就開始一來一往地玩壁虎talk。
懂得用特殊音調跟人產生默契,是嬰兒溝通的第三步。
彤彤七個月大會拍手了,也懂得用拍手來表達快樂、興奮、喜悅、肯定等情緒與意見。九個月大的彤彤,在托嬰中心是個開心果,除了見人就笑,新花招是搖手擺臀,逗人開心。
真情流露的豐富肢體動作,是嬰兒溝通的第四步。
認識人際溝通的兩大要素
許多父母生了孩子後,就期待著哪一天他會開口叫爸媽。其實溝通的要素,除了語言本身外,還有非語言的部分,包括:表情、眼神、音調的抑揚頓挫、肢體動作,以及時間與空間的掌控。
要達到溝通的目的,其實非語言的重要性遠遠勝過語言。因為溝通是為了傳達感受和意見,其中語言的影響力僅佔7%,音調的影響力佔38%,至於非語言的影響力卻佔了55%。
不要忽視非語言溝通教育
溝通時運用的語言,由左腦負責,大多在意識層面進行,有目的傳遞訊息,說話當事人容易操控此類訊息。所以一般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花很多時間教孩子說話,從單字、詞彙、句子以及到見什麼人該說什麼話。
至於溝通所運用的非語言部分,由右腦負責,大多在潛意識層面運作,是當事人不易控制的部分。偏偏父母對非語言的教育卻相對貧乏,一方面可能父母本身都未必意識到其重要,另一方面可能父母不知道如何教。
非語言溝通怎麼教
眼神 |
眼神能傳達你的在意、關愛等情感。嬰兒從剛出生起就喜歡盯著人凝視,隨著其視力的成長及視知覺的發展,孩子越能看得懂。
父母跟孩子間的溝通應該是雙向的,除了語言,要多用眼神傳達你的感性意含,讓孩子也培養出透過眼神傳達訊息的能力。
|
表情 |
臉部可做出的表情高達二十五萬種。儒家所稱人的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本能地會從臉部表情自然流露出來。
■ 多創造親子真情相處的時光,將人性中真的一面充份表露。父母應再從孩子所表露的情緒,進而去提升孩子的自我認識、情緒調適等功能。 |
發音的抑揚頓挫 |
說話的音調吸引人、感動人,聽者自然對所傳達的訊息,更易於記憶與潛移默化。
■ 父母平日說話避免用命令式或單調的口吻,應善用音調、速度、節奏、停頓、感嘆詞、強調語,以生動的語調打動人心,孩子自然會模仿學會其訣竅。 |
肢體動作 |
身體語言的充份運用,為溝通加分。
■ 身體的接觸,如牽手、摟肩、擁抱等,能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事情容易溝通。
■ 自在、放鬆但自信的身體姿勢—抬頭、挺胸,垂肩,促進彼此的交流。
■ 手勢的豐富,能補充語意的不足。 |
空間的條件 |
人與人間的距離與位置關係,會大大影響溝通的效能。
■ 跟孩子談論事情,最好兩人座位是呈90度L型的安排,易於取得他的合作。
■ 要跟人建立友善關係,座位安排最好是併排。
■ 希望孩子在上課時增加參與感,位置應安排在第一列的中央三位和中央直排座位。 |
二十一世紀的生活充滿了壓力,但是研究證實:工作壓力的殺傷力卻不及人際壓力。所以讓孩子從小學會溝通,尤其是影響溝通效能比重最大的非語言溝通,在人生未來,孩子就勝券在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