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偏食,從第一口食物開始

嚴重偏食會帶來許多問題,像是因為偏食而排拒許多營養的食物,影響生理功能的運作;經常不吃早餐或吃不健康的食物,使孩子容易產生疲倦與脾氣暴躁的現象,影響到注意力及反應能力,也造成學習表現低落;而外食頻率高則增加了食用油炸、高鹽食物及喝高糖飲料的機會,以及吃過多零食而影響正餐食欲等等,伴隨而來的可能是讓孩子面臨慢性疾病的威脅。

但是,爸媽請不必過度焦慮。只要現在採取行動,就可以從生理上、行為上、環境上著手培養;而已經偏食的孩子,也還是有辦法從這三方面開始調整。

生理上:培養孩子的味覺經驗
●要注意嬰兒期味覺的培養
研究指出,新生兒對於甜味的確是有些偏好,不喜歡苦和酸;對鹹味的反應則是在4個月大之後才開始。媽媽從餵母奶開始就需要注意飲食的口味輕重和食物種類,因為食物的味道會透過母乳傳遞給嬰兒,哺乳的母親若吃各種類的食物,孩子未來也容易接受多種食物。而開始餵寶寶吃副食品時,更要注意儘量讓寶寶吃食物的原味,少用調味料,讓寶寶的味蕾能夠體驗不同食物的天然味道;如果一開始就吃重口味,寶寶的味蕾習慣了特定強度的味道,對於較清淡的食物,感受能力也會變得薄弱。

●從小建立喝開水的好習慣
減少飲用含糖飲料和果汁,可避免孩子熱量過多、營養不均及產生齲齒問題。只要爸媽自己帶頭多喝水、吃新鮮水果,家中冰箱不隨意添購含糖飲料,就能減低孩子飲用含糖飲料的欲望。

●注意副食品的增添技巧
餵食副食品時,除了要把握「多樣性」的原則,讓寶寶對各種食物多嘗試之外,別忘了每次提供新食物時,要一樣一樣來,不宜混在一起;同時也要依照「持續」的原則,每種新食物至少要嘗試餵食10次以上,讓寶寶增加熟悉感。而周怡宏醫師也特別提醒爸媽,當你以湯匙餵寶寶時,寶寶的舌頭會有「排出反射」,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神經反射動作,並不是抗拒吃這樣食物,爸媽不要誤會而不再嘗試餵食;通常4~6個月大,這種反射動作就會慢慢減弱了。

行為上:「4要2不」行動原則
●要多變化食物烹調方式
在營養均衡的前提下,從6 大類食材著手,加上小創意變化。例如,在入夏的季節,可以選擇馬鈴薯、蘋果這類食材,和孩子一起動手做涼拌菜、做沙拉;食材像小黃瓜就可以炒、可以醃、可以切絲拌麵,蓮藕可以涼拌、可以炒或燉湯,不但營養,孩子也從旁觀察到一物多用的奧妙,提高用餐的興趣。

●要依孩子的年齡特性來引導進食
例如,當孩子會抓握東西時,提供可以握在手上的食物給孩子練習啃咬,當孩子開始想學大人使用工具,就提供適合的湯匙和碗盤讓他練習,並且很正式地跟大人一起上餐桌用餐。

●運用故事或玩偶鼓勵小小孩進食
這是很管用的方法,但並不是一邊玩一邊吃。例如,你可以在平常先跟孩子說《好餓好餓的毛毛蟲》故事,帶孩子認識多種食物,討論食物的顏色、味道、形狀,趁機給予同樣的食物嚐嚐看,甚至討論哪些食物吃多了會不舒服。或是運用孩子喜歡的玩偶,示範用餐的態度,讓孩子產生認同感及模仿的行為,也能幫助孩子改善。

●鼓勵孩子參與採買和製作食物
稍大的孩子可以參與採買和製作食物,通常孩子動手做之後,動機增強,吃的興趣也會增加。例如,孩子幫忙洗菜、拌沙拉、包水餃、做三明治,就會很有興趣等著自己吃做的沙拉、水餃和三明治,這時候,不愛吃肉或不愛吃菜的孩子,也會因為是「自己做的」,而吃得津津有味。

●不要威脅利誘或強迫進食
雖然許多爸媽習慣用威脅利誘或強迫方式要求孩子進食,但這麼做除了無法真正改善孩子的偏食,甚至會使孩子對該食物產生恐懼或排斥,且持續至長大後。如果孩子是因為曾有不愉快的經驗,例如,被魚刺刺到,或沒咬碎而被蔬菜梗到而嘔吐,那麼,爸媽更要帶著孩子把食物處理成小巧容易入口的方式,示範吃的方法,才能減除孩子的恐懼,讓他安心進食。

●不要用不健康的食物當獎勵
有些爸媽利用食物作為孩子行為表現的獎賞,而且通常是用一些孩子愛吃但卻不應該多吃的「高熱量、低營養價值」的食物,例如:含糖飲料、糖果、洋芋片、薯條等。由於孩子認為只有「好東西」才能當獎品,這種作法反而會增強孩子對垃圾食物的喜好和認同。所以要避免孩子偏食,請爸媽記得:千萬不要用不健康的食物作獎賞。

環境上:營造愉快專注的用餐氣氛
●親子用餐時間要保持愉快
良好的用餐氣氛,絕對是讓孩子吃得更好的妙方之一,尤其當孩子正在嚐試新食物的時候,如果是正面的、溫馨的情境,孩子的接受度也會提高;相反地,在不愉快的氣氛下強迫孩子吃某個新食物,孩子只會更不喜歡那樣食物。

●善用群眾效應,多人同桌增食欲
除了在家用餐之外,在外或在學校和其他人用餐也有增進食欲的效果。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顯示,孩子同桌用餐人數多寡,會影響他的食量。研究者將54名2歲半~6歲半的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在吃點心時,每9名小朋友同坐一桌;另一組只讓3名小朋友同坐。結果發現:9人同桌的孩子,食量比3人同桌的孩子多出30%,而且開動得早,吃得也比較快。這是因為群眾間互動時產生的刺激,蓋過了大腦正常發出的吃飽訊號,讓人不知不覺吃得更多,學術界將這個理論稱作「群眾效應」。

這個有趣的結論,給爸媽一個靈感:如果孩子太瘦,不妨多讓他和家人朋友一同進餐;相反地,如果孩子過胖,最好不要常去速食餐廳等人多熱鬧的地方,否則將越吃越多,也越胖喔!

●選用適宜的餐具吸引孩子
適宜的餐具對用餐也有加分作用,孩子原本不喜歡的食物,用有創意且吸引人的餐具裝好,食欲會提升;而當孩子開始跟大人一起上餐桌時,周怡宏醫師建議爸媽給孩子一個和大人或桌上盛裝菜餚相同的盤子,讓孩子自己練習將喜歡的菜餚放入自己的盤子裡,這個自己取用的過程會讓孩子更安定進食。

●排除玩具、電視才能專心吃
要減除讓孩子分心的東西, 請不要為了「騙」孩子吃他原本不喜歡的食物,而讓他一邊看電視或一邊玩玩具,然後往他嘴裡塞食物,那麼做只會讓孩子食不知味,無法建立對食物的喜好。

日常生活裡,爸媽、友伴或其他一同用餐的人,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尤其爸媽是最親近孩子的人,你必須先專心吃,而且是愉快地吃,孩子才有可能接受同樣的食物;愈早建立起榜樣,用餐的氛圍愈溫馨愉悅,孩子接受各種食物的成功機率自然也就愈高了。

對許多人來說,急急忙忙吃完一頓飯只是為了飽足,或形同生活例行的事。但其實,在家吃飯、甚至帶孩子一起烹調食物,對親子來說,不只是吃而已,也代表著家的經營與傳承。喜歡下廚,願意帶著孩子做餐點的爸媽,多半是在童年經驗裡,從自己的父母身上學到認真對待食物的態度。而爸媽這份珍惜食物、欣賞食物和樂於創意變化的態度,不但增添了親子間的情感,更是幫助孩子從小建立起正確飲食行為的最佳榜樣。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你還在擔心孩子偏食嗎?如果孩子已經因偏食而影響健康和發展,請及早尋求專業醫師的指導,改善飲食內容和行為,並在醫師的建議下攝取均衡的營養補充品;而新手爸媽務必先檢視自己對食物的了解和態度,從孩子喝奶和吃第一口副食品開始,就用正確的方法餵食、提供多樣化的食物,並開心地帶著孩子一起做菜用餐,相信你一定能幫助孩子遠離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