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通常會關心寶寶的大小便訓練時機,但是對於排尿異常或可能的症狀較不易察覺。了解寶寶排尿能力的發展,以及頻尿、夜尿等問題,將能適時引導,也減少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
文/周怡宏 資深兒科醫師
新生兒出生後通常在24小時內會有至少一次排尿,之後在第2、3、4天排出與天數相同次數,到了第5天,隨著液體攝取量的上升則增加到每天6-8次,直到6個月大左右。
開始吃副食品之後,整天奶量攝取會相對減少一些,排尿次數也略為降低成每天5-6次。到1歲時每天約有4-5次排尿,2歲以上再略降為3-4次。這些排尿次數當然也會受到飲食種類及液體攝取量的影響,每天大約可排尿800-2000毫升。
新生兒膀胱容量大約只有10毫升,之後容量隨著年齡而增加,計算公式為(歲數+2)x30毫升,例如3歲孩子的膀胱容量約為150毫升(註:成人約為500-600毫升,大約在尿量達容量的1/4以上時會產生尿意)。
1-2歲時雖然可以感覺膀胱脹滿,但排尿仍是反射性的。到了3-4歲,白天時膀胱括約肌可由意識控制,因此能保持不漏尿。5歲時,大腦皮質的抑制性控制已經完成,在夜間已經可以不漏尿。6歲以後即使膀胱尚未達到脹滿訊號,也可由意識控制排尿。
少數孩子會出現白天頻尿的現象,特別是5-6歲最常見(3-14歲都可能發生),有時青少年也會發生。它是一種良性病症,原因未知,大約會平均持續7-12個月之久,症狀主要是多次而少量的排尿,甚至達到一天40次,或者每小時3-4次 (每隔15-20分鐘一次,甚至密集到5分鐘一次),尿液顏色、流量與味道都是正常的。
大約有1/4的孩子也有夜尿情形,但頻率不如白天多,通常是有心理壓力因素(例如:學校人際相處問題、被罷凌或威脅、成績表現不佳、父母婚姻問題),也會影響或者打斷孩子白天的學習活動。這些孩子已經受過排尿訓練,爸媽往往會很擔心孩子有糖尿病或泌尿道感染。通常醫師的處置主要在於對父母說明保證會自然改善,並努力找出心理因素加以輔導。
嬰兒與學步兒的漏尿是正常發展的一部分,直到大約2-4歲時,孩子對膀胱括約肌以及骨盆腔肌肉控制能力開始發展,而能夠慢慢學會控制排尿。
當然也有相當明顯的個別差異,偶爾的尿失禁在即使已經4-6歲的孩子仍是常見的。尿失禁又分為在白天或夜晚出現:
1.日間漏尿
發生在白天的稱為日間漏尿,可能的因素包括憋尿過久而導致溢流、過度收縮反應而無預警的膀胱、低度反應而無明顯尿意的膀胱,以及膀胱肌肉與神經控調異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