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如虎口,行人當心走」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相信爸媽都經常警告孩子注意過馬路的安全。然而,數據顯示交通事故一直是近年來兒童主要的死亡原因,過馬路就佔了六成。因此,我們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如何教孩子保護自己?孩子的身心仍在發展,我們需要理解他們的發展特點,才能給予最有效的安全教育。
文/信誼編輯群
走在路上的孩子,跟你想的大不同
當我們走到路邊、看到紅綠燈及來車、判斷車距,到穿越馬路,會運用到感官知覺、判斷訊息並整合訊息等能力來做出正確的行動。然而孩子在許多能力上都有限制,因此需要大人協助和保護。
視線與視野不足
通常幼兒的身高不到110公分,行走的時候容易被遮住視線,他們也很可能被行道樹、電箱等東西擋住,讓駕駛不容易看到。他們視力還沒有完全發展,視野也比較窄(6歲兒水平視角只有90度,愈小的孩子視角愈小),所以容易看不清楚兩側來往的車輛。如果是6歲以下的孩子,建議爸媽抱著過馬路,走過之後再放下來;或是爸媽走在孩子和車流的中間,讓駕駛先看到大人而減少一些危險。
車速與距離無法判斷
幼兒的思考往往受到主觀知覺影響,對車速與距離的判斷能力不佳,誤差是成人的兩倍。當成年人看到車子開過來時,他們可以判斷「可能會被撞到」而加快速度或停下腳步;但是,幼兒沒辦法做這麼準確的判斷,以至於當車子快撞上時,他們才做出反應,這時已經來不及閃躲。此外,幼兒也無法靠聲音分辨車子的行駛方向和數量,因此爸媽帶著孩子過馬路時,需要更加警覺注意各方車輛,以避免意外的發生。
難以察覺環境和控制衝動
他們的注意力有限,容易專注於有興趣的事物而忽略周圍環境,當一群孩子在玩時,這種情況更容易發生。由於兒童的前額葉皮層尚未完全發育,他們衝動控制能力較差,常會一看到目標未經考慮就跑過去。所以,爸媽千萬不要在馬路的另一邊呼喚孩子;與孩子站在一起時,最好握著他的手腕,而不只是牽手,以避免孩子突然掙脫。
安全觀念,這樣教最有效
既然年紀較小的孩子,他們和大人有這麼多不同,教導孩子安全觀念時,需要考慮到他們的發展階段,採取以下更適合他們能力的方法:
簡單、具體,生活中學習
幼兒難以理解抽象的概念,因此爸媽應將安全知識具體化,並用簡單明瞭的方式教導。例如,過馬路時必須牽手,每次過馬路前爸媽都重申這項原則,爸媽說:「過馬路」請孩子接著說:「要牽手」,讓孩子牢牢記得。其次,教他們認識路上的號誌或標誌,如紅綠燈、斑馬線,並解釋其意義。此外,可以用自製或市面上的圖卡、繪本或遊戲,教孩子理解交通安全規則;如共讀《兔子先生去散步》,跟著兔子先生一同觀察路標,讓孩子對交通標誌更加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