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需知:日本排核廢水,海產還能吃嗎?

已經了解核廢水的爸媽,知道主要的問題在於輻射線的含量。面對日本在今後30年內將持續排放核廢水,我們日常取用海鮮時該注意什麼呢?

文/周怡宏 資深兒科醫師

核廢水之後的海鮮可以安全攝取嗎?
目前沒有研究證實,氚透過食物鏈累積在體內,而對人體產生傷害或導致癌症。問題反而在於核廢水中,仍有其他62種放射性元素,如碘-129和鍶-90,可能留在體內最終進入甲狀腺,而有致癌的疑慮。

因此前提是,只要在排放之前能夠有效確保有害物質已被濾除,基本上就沒有健康傷害。至於輻射物質雖有損人體健康,但實際風險仍須考量暴露時間、強度和輻射物種類特性。氚的放射粒子是β射線,能量較低,除非短時間內大量吸入人體,否則並不會產生健康危害。

海鮮水產檢測數量提高,可公開查詢
雖然現階段並不必擔心日本核處理水的氚含量影響健康,但排放核處理水是長遠之事,日本未來30-40年是否維持現在承諾的氚含量標準,是值得持續關注的事。自從福島核災以來,針對漁產品安全管理,台灣政府已開始執行海水、漁產、環境生態樣品抽檢。水產試驗所、漁業署、原子能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等單位,都已持續檢測台灣漁場與日本進口海鮮食品,所有檢測樣本皆未發現有銫輻射汙染。相關資訊也已自去年開始整合在「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提供公開查詢。

中華民國核醫學學會也表示,氚在生物體內會代謝排出體外,且濃度極低,無須擔心健康危害。雖然目前並沒有氚致癌的研究結果,仍有不少人擔憂吃到受氚汙染的生鮮食品,因此漁業署立即執行魚體採檢,規劃全國北中南東區及離島區,在漁港對卸魚採樣,而由原能會協助檢驗銫、氚有無超標,原本1年採樣500件,今年起更增為3,000件,也會每季在官網水產檢驗項下的輻射專區公告檢驗結果。而對於日本進口水產品的疑慮,食藥署預計編列預算進行檢驗,每年至少檢驗100件,如檢測結果出現異常,也將會把檢驗件數往上調升。

整體而言,除了氚的排放之外,其實更需關注其他放射物種是否妥善處理,是否完整去除其他需要處理的放射核種,以及相關作業人員的暴露量,是否持續遵守稀釋排放規範,以及排放口附近海洋生物-尤其魚群的監測值。呼籲全球各國都持續關注後續監測結果,日本官方也應持續監測並公布數據,讓大家能夠安心。

善用飲食策略,減少核食影響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人類都會接觸到許多輻射影響,只是暴露劑量很小,不必過度擔心輻射汙染,重點在於可透過飲食增加身體對生活中各種汙染物質的排除能力。

由於輻射物質對人體的主要影響是破壞人體細胞,造成組織傷害(如皮膚、白血球),以及損毀染色體與核酸(如DNA),而最後引起致癌病變,所以設法增加身體的修復功能就能減少輻射傷害,以下建議供父母參考:

1.多吃含有高抗氧化成份的食物,包含胡蘿蔔、豆芽、油菜、番茄、芥菜、捲心菜、櫻桃、蘋果、香蕉、大蒜等,都具有一定的抗輻射損傷的功能,能溶解沉澱於細胞內的毒素,使之隨尿液排泄,有助身體自我修復。

2.多吃海帶與黑木耳。前者含有海帶膠質,可促使侵入人體的放射性物質從腸道排出;而黑木耳可把殘留在消化系統內的雜質及放射性物質吸附,幫助排出體內毒素而防輻射傷害。

3.多攝取新鮮蔬果。蔬果富含豐富的維生素、植化素、抗氧化物以及鋅、鎂等礦物質,能幫助人體對抗氧化傷害、促進整體健康,也對維持身體修復機制有助益。

4.少吃油炸、燒烤等含多量自由基,也是致癌風險較高的食物,可減少身體受到自由基傷害,也因此加強身體對抗毒性與輻射物質的能力。

參考資料:BBC、Times、德國之聲、放射研究雜誌(JRR)、原能會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