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孩子的飲食問題,爸媽很快能聯想到挑食、偏食困擾。事實上,孩子跟大人一樣,也會有食慾不振的時候,爸媽該怎麼區辨孩子不是故意不吃,並幫助孩子改善呢?
文/周怡宏 資深兒科醫師
身心因素都可能造成食慾不振
孩子有時會食量突然變得很小,進食時顯得煩躁,甚至不願意吃,而讓家長十分擔心。其實,這些都是孩子成長中相當常見的現象。孩子的食慾本來就會隨著生長速度的快慢、活動量高低而變化,由於孩子的胃容量較小、對環境探索又充滿興趣,因而對食物的興趣與專注力顯得不足,再加上他的自我主張越來越強,也會顯現在進食上。以下細分原因:
1.生長速度變慢-孩子滿1歲之後生長速度明顯減慢,食慾也會降低,對食物的需求及興趣變小。從數據上來看,第二年的體重只增加約2.3公斤,身高增加12公分﹔相較於第一年體重增加7公斤,身高增加21公分,明顯減少許多。
2.生病或藥物影響-孩子會因不同疾病而使食慾明顯降低,例如感染、過敏與慢性疾病等。當孩子生病時,可能因為發燒、喉嚨痛、腹痛、嘔吐、腹瀉等不適,而減低進食意願。如果近日內使用了抗生素,也可能因藥物副作用而降低食慾。有些藥物也會影響食慾,可諮詢醫師。
3.壓力及憂鬱問題-當孩子對原本一直都樂意參與的活動失去興趣時,就應注意,而飲食習慣的改變也是重要徵兆。發現孩子對食物失去興趣或有睡眠困擾時,即代表可能有壓力。常見引起壓力的原因包括家庭變故,如親人或寵物死亡、新生兒出生、父母離婚等;或是學業壓力、同儕壓力、被霸凌。許多父母將憂鬱誤認為哀傷,其實哀傷是因生活事件造成的短暫情緒低落,憂鬱則有遺傳因素,且會長期存在並影響正常生活。美國CDC統計,憂鬱症是3-17歲兒童最常見的心智疾病之一,發生率達4.4%,也可能是孩子失去食慾的重要原因之一。
4.厭食症-有時候,孩子因刻意模仿偶像或其他原因,心理上產生對食物的逃避與排斥,而減少攝取量,甚至避免進食。用餐時,也可能有明顯的食物偏好或挑食,只吃低脂食物,最後對飲食產生罪惡感。某些基因疾病、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分泌失衡或發展性疾病問題,也可能導致厭食症。當發現孩子刻意避免進食、過度運動訓練、突然快速體重減輕,都要留意。
5.便秘和腸道寄生蟲-排便困難、出現硬便、間隔拉長或無法排乾淨時,都可能影響食慾。胃腸有寄生蟲會使孩子降低食慾,也會造成腸道出血、腹瀉等症狀,當懷疑孩子有寄生蟲時,需要請教兒科醫師。如有養寵物也要注意有無寄生蟲問題。
6.貧血造成-貧血可能使孩子看起來嗜睡、疲累和躁動不安,因而降低食慾。如果不治療,可能有礙發展和學業表現。若懷疑有貧血,應接受抽血檢驗。
孩子食慾不振時,採漸進式對策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孩子食慾不振也可能因為管教方式、供給的份量與內容不當以及害怕嘗試新食物等引起。要判斷孩子的進食量是否恰當,以一週來評估遠比只靠一餐或一天好得多,今天或這一週吃得少是不需要擔心的,因為他們很有可能明天或下一週就會增加進食量。健康的飲食環境以及多樣性的食物,可以讓孩子受到鼓勵,對所吃食物建立起正向的態度。建議爸媽:
1.每天在規律時間提供孩子健康的飲食,內容盡量多樣化,提供嘗試新食物,並尊重孩子的選擇。爸媽要以身作則吃營養均衡的多樣性食物。
2.如果孩子不願意吃或沒有吃完,可先減少給孩子的用餐份量。當孩子吃完第一次份量而仍感覺會餓時,再給多些食物。
3.維持良好餐桌氣氛,不要勉強孩子吃完餐盤上的食物,讓孩子感覺進食過程有壓力,也不要對孩子所吃的以及不吃的食物做評論。
4.如果主餐只吃了少量,在兩餐之間不要給予零食點心,可用水果與蔬菜棒等健康食物補充能量。
5.如果孩子只是偶爾進食量不多,不需要擔心。孩子們學習判斷自己到底需要多少食物的能力是很好的。
鼓勵孩子嘗試新食物的3要領
如果孩子常表現出拒絕或避免嘗試新食物,以下3個要領可提供協助:
1.建立正面的進食環境-讓用餐成為快樂而有規律的家庭活動,多多和孩子坐在一起進食﹔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家人非常享受家中的飲食﹔鼓勵並放手讓孩子一起烹調﹔提供新食物的最好時機是孩子身心放鬆,不過於疲累以及沒有被其他事物分心的時候﹔設定用餐的時間為30分鐘,如果孩子沒有吃完,安靜的收走餐盤,直到下一餐再提供食物﹔不要以點心當賄賂來交換孩子進食健康的食物。
2.持續耐心提供新食物-孩子大約需要10-15次或者更多次嘗試,才會逐漸熟悉、接受與享受新食物﹔請家人一起享用新食物,當孩子看到家人吃同樣的食物時,比較容易接受新食物的口味與質地,也會因此獲得多樣性食物的營養﹔在給予新食物的同時,也給與孩子已經接受並且喜歡的食物,可提高對新食物的接受度。
3.順應孩子的步調進行-容許孩子觸摸、舔舐食物,接納在學習過程中,孩子與餐桌可能會搞得一團髒亂﹔盡量讓孩子自己吃,如有必要才給予部分協助﹔如果孩子吃不好是因為身體不適造成,就應仔細觀察變化,必要時就請醫師診視。
進食異常,何時應尋求醫師協助?
如果孩子看起來是健康的,生長也正常,有足夠能量去遊戲、學習及探索,表示孩子進食量應該是足夠的。但是,孩子若出現以下情況,就應諮詢兒科醫師:
1.出現身體症狀-進食時出現嘔吐/噁心或者腹痛﹔有骨折現象(因為疼痛會影響食慾)﹔擔心脫水,例如一天內小便小於3次。
2.體重變化疑慮-體重在6個月之間持續減少,或者增加不多。
3.強烈拒絕食物-願意吃的只有少數食物﹔不願意嘗試各種食物已超過數週之久﹔持續2-3天都拒絕食物。
4.出現過敏反應-如嘔吐、呼吸急促、咳嗽、臉部腫脹或者進食後引起皮膚疹。
5.出現精神心理變化-孩子的焦慮反應與進食有關,對特定食物有強烈的情緒反應。
參考資料: 澳洲育兒網、美國疾病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