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陌生人焦慮──開始怕生了!
更新 : 2024-02-02
約六個月後的嬰兒,對陌生人會開始出現害怕、退卻、啜泣等反應,這是有道理的。
文/信誼編輯群
除夕那天,凱凱一家人開了半天的車,好不容易到達台中爺爺奶奶家,準備與家人團圓過新年。七個月大的凱凱看到爺爺奶奶時,卻不肯讓奶奶抱,緊緊的抱著媽媽的脖子不放,任憑爸爸媽媽好言相勸,外加用玩具利誘,凱凱就是不從。一旁的嬸嬸看了說:「凱凱好害羞哦!」媽媽不好意思的說:「凱凱本來不是這樣的,不知怎麼一回事,最近變得好怕生喔!」
為什麼原來不怕生人的凱凱,現在看到不熟悉的人會顯得焦慮不安呢?
陌生人焦慮症
其實,凱凱的轉變是合乎嬰幼兒的發展時間表的。
通常嬰兒滿六個月後,對陌生人的出現開始有反應,而典型的反應是害怕、退卻、啜泣,心理學家稱之為「陌生人意識」。但是,並不是所有嬰兒都會對陌生人產生恐懼的反應。
面對嬰兒的「陌生人焦慮」,父母常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較內向?長大後是否拙於社交?而在社交場合裡,當朋友逗弄你的孩子,孩子卻哭鬧以對時,常常令父母尷尬,不知所措。
嬰兒對不熟悉人士的這種反應,心理學家多年來將焦點集中在嬰兒的社會發展上,他們強調嬰兒對母親的成熟愛以及逐漸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因而認為嬰兒的「陌生人焦慮」是由於害怕失去最重要的人─父母,所引起的反應。心理分析師Aimee Nover說:「陌生人焦慮意味著你的孩子愛慕你,認為你是特別的人。」
然而,也有人持不同看法,因為也有研究顯示,嬰兒在四個月以前就可以分辨母親和陌生人;在六至八個月大時,嬰兒心中可同時存有兩個不同的影像,如果這兩個影像不相符合,嬰兒可能會變得嚴肅、害怕、哭泣。
從嬰兒的眼光來看,引起孩子強烈反應的人,不一定要有非常大的差異,有時媽媽變換髮型、爸爸把原本留著的鬍子刮掉,也會引起孩子的焦慮反應。當孩子將爸媽的新形象與原先的影像合併後,壓力才會解除。
直到兩歲,孩子才會瞭解,外表的些微改變,並沒有改變原來那個人。
害怕與否,與氣質有關
孩子對陌生人的反應有部分取決於他的氣質。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較開朗、合群,與陌生人相處時很怡然自得,有些人就顯得有些退縮。
如果孩子是會退卻的一型,要帶他拜訪親戚或參加團體旅遊、聚餐時,有幾種方式可減輕父母的尷尬與孩子的焦慮:
●規畫舒適的社交時機
生理的不適會加重孩子對陌生人的焦慮反應。讓孩子在獲得充足休息、吃得飽足、穿著舒適的愉快心情下進行社交,可減緩孩子面對陌生人的不安反應。
以凱凱為例,坐了半天的車子,吃與睡都受到影響,在疲憊、飢餓的情況下,面對不熟悉的環境與平日不常接觸的爺爺奶奶,會造成他更大的焦慮。
●不要因為別人的話而愧疚
在社交場合中,如果有人因為你緊抱著孩子而暗示你把孩子寵壞了,你不要因此覺得愧疚或不安,可適切的解釋這是嬰兒發展的正常過程。當你自己和孩子不認識的人相處得平靜、快樂時,孩子才會慢慢減少焦慮。
●與陌生人保持距離
如果孩子面對陌生人顯得躊躇不安,就讓他在你安全的膀臂中向新朋友打招呼,並要求對方不要親孩子。研究也顯示,當嬰兒在母親的懷裡,即使陌生人靠近他,他多半還能保持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