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輔導專家Carolyn Crowder認為,父母在任何時候都要提醒自己,你對孩子的回應方式,不只是為了解決此時此刻的狀況,更是孩子成年之後的行為指標,對孩子的未來有深遠的影響。
文/節錄自
《叫不動!?不催不趕,養出主動小孩》
常見的行為回應方式
父母必須接受和學習一個觀念:你對孩子的不當行為的回應方式,可能常導致孩子繼續做出問題行為。最常見的父母回應方式是:獨裁的(我是老大)和溺愛的(言聽計從的伙伴),這兩種方式都無法教會孩子產生良好舉止。你一定要把自己看成是孩子的老師和引導者,隨時傳承智慧給他,並採取有效的管教,讓他學習。孩子需要你的領導,一如孩子需要你的愛。
孩子行為轉變方程式:
父母的行為示範+孩子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孩子看到行為和後果之間的關係
從父母的行為示範、從自己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孩子學會了舉手投足,這兩者同樣重要。如果認為只需要父母做好示範,或者只需要讓孩子從行為後果中學到教訓,孩子就會知道該如何做,這個觀念是錯的。父母始終不懈的管教,可以讓孩子看到行為和後果之間的關係。
首先以夜晚就寢,來看看父母不同的反應方式,會帶來哪些不同的結果:
鬧了好久,五歲的蒂芬妮終於要睡覺了。媽媽要她去洗澡,她開始嘀咕、抱怨,媽媽還得一次次告訴她要記得刷牙、換睡衣。上床後,蒂芬妮一下要喝水,一下要上廁所,又要講故事,講完一個還要再講一個。最後,媽媽說該睡覺了,把燈關掉。蒂芬妮開始尖叫、大哭,媽媽不理她,走出了房間。情況會怎樣?媽媽聽著蒂芬妮的尖叫和哭聲,害怕自己等會兒會受不了而爆發出來。
「我是老大」權威型父母會這麼做:
媽媽可能會回到房間,威脅要打蒂芬妮屁股,或威脅她如果不停止大哭大叫,明天就不准騎腳踏車。在蒂芬妮睡著以前,媽媽可能得重複好幾次這些動作。
「言聽計從的伙伴」溺愛型父母會這麼做:
媽媽捨不得孩子哭,一再回房間哄孩子,或跟孩子談條件。媽媽會去安慰她、拍拍她,也可能再多講幾個故事、再給她喝水、吃東西。
尊重、負責任的父母會這麼做︰
媽媽在安全無虞狀況下,不去理孩子的哭叫。媽媽知道,必須讓她自己體驗後果。孩子可能會繼續哭叫,但其實她並沒有不舒服,此時,媽媽可以而且應該不要特意回應。孩子的嚎啕大哭是想要得到權力和大人的注意力,好讓媽媽繼續跟她耗下去。但孩子也必須學著接納媽媽有其他事要做,要學會安頓自己。
不尊重自己,孩子也學不到怎麼尊重你
權威型或溺愛型的父母,並沒有教會孩子去意識到別人(即使是媽媽)也有他們的需要。然而,一個尊重孩子的媽媽,就會讓孩子知道:媽媽是獨立的個體,媽媽也有該做的事情要做,孩子要學到幫助媽媽,時間一到就自己上床睡覺。如果孩子還不想睡覺,讓他哭叫,會不會太殘忍了呢?這樣想好了,從權威型媽媽那裡,蒂芬妮學到的是「誰的權力大,誰說了算」;從溺愛型媽媽那裡,蒂芬妮學到的是尖叫大哭效果很好,不管行為多糟,她都能得到媽媽的注意。
尊重孩子的父母,讓孩子學會承擔後果
然而,從尊重、負責的媽媽那兒,蒂芬妮學到:不好的行為得不到任何效果;因此,她很快就會自己停下來,不再哭叫。蒂芬妮可能得花幾個晚上才學會這寶貴的一課,但是,與其以後為了得到想要的而一再尖叫、虐待別人的行為相比,花費這幾個晚上還是非常值得的。
這個例子帶來了另一個非常簡單,卻常為我們所忽略的重要觀點:父母如果不尊重自己,孩子也就不會尊重父母。父母必須了解,自己的行為正透露出他們並不尊重自己,以及自己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
你的回應是孩子成年之後的行為指標,孩子會看你做事的方式來認定自己應該怎麼做(而且很有可能他們未來還是會這樣做)。對父母來說,這可是很大的責任,我們的行為不只是我們的事,也會長遠影響到孩子。
書籍簡介
叫不動!?不催不趕,養出主動小孩
爸媽不爆走,孩子行為更正向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在教養上的最佳運用!
大多數父母在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就會落入既定的反應模式裡,往往缺乏對策,只是單純做出回應,而且還常是不一致的。
本書讓爸媽學會洞察:
◎為何嘮叨、提醒、哄騙、賄賂,對孩子都起不了作用?
◎如何打破爭辯、威脅和處罰的惡性循環?
◎建立一個嶄新的、更有執行成效的作息和互動模式。
◎結束親子戰爭需要的應變技巧和正確觀念。
作者簡介
Carolyn Crowder, Ph.D.
擁有諮商輔導博士學位的親職教育專家,她給父母的建議因合情合理、切合實際而深獲好評。她觀察到親子之間最根本的僵局,常圍繞在吃飯、睡覺和起床這類事情上面,因此致力幫助父母找到最有效的方式以避免親子戰爭。
她同時帶領特殊教育系的學生,在亞利桑納州立小學輔導特殊孩子。著有全美暢銷書《頂嘴》(Backtalk),也是《愛哭》(Whining)一書的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