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宇哲 台灣睡眠醫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委員
大家一定遇過這種情況:一整天活動下來,明明看得出孩子很累了卻又很亢奮,要他去睡他不肯,但只要讓他靜下來一會兒,就立刻斷電睡著。為什麼孩子會這麼「番」呢?
想讓孩子睡著,要先切換到睡眠系統
先來瞭解一下睡眠的運作。大腦的運作上,睡眠與清醒並不是同一個開關,打開就清醒,關掉就入睡,而是分別兩個系統、視為兩個開關在運作。白天清醒系統打開、睡眠系統關閉,因此表現很活躍;等到晚上時清醒系統逐漸關閉、睡眠系統打開,此時就會越來越想睡。睡眠與清醒也像是蹺蹺板的概念,哪一方主導,就會表現出哪一種狀態。
然而孩子還沒能學會自我安撫、放鬆之前,會因為活動很開心,讓清醒系統處於活躍的狀態,因此,即使他還感受不到自己想睡,這時候也常會很「番」而且易怒。一旦讓他平靜下來,睡眠系統的力量就會勝過清醒,孩子就會立刻入睡。
從上述例子可以解釋,幫助孩子入睡的關鍵在於引導他平靜下來,所謂的「睡前儀式」目的也在於此。然而有少數家長會在細節上操作錯誤,反而出現反效果。曾經有家長問我說,為什麼睡前說故事都沒有用?大人都快睡著了,孩子依然不肯睡。我問,你是說幾個故事?通常他們都回答,因為孩子聽完故事還不想睡,就講了一個又一個,所以講故事就要講很久。
這也難怪孩子會睡不著了!對孩子而言,聽故事讓他感到有趣,他當然想要聽愈多故事愈好,所以允許講完一個又一個的話,就很容易讓他睡前愈來愈興奮,就像我們大人追劇一樣。
以說故事而言,講完一個故事就好,要讓孩子知道這一個行為之後,接下來就是要放鬆睡覺了,而不是讓他可以無限延長聽故事。
切換、暫留、放鬆,三步完成睡前儀式
幫孩子建立好的睡前儀式,家長們可以從三方面著手:
儀式一│切換
透過環境跟行為來隔開白天清醒的活動狀態,以及接下來要進行的晚上睡眠狀態。有幾種形式是很好的切換,以下分別簡單描述。
1. 降低光線亮度:我家客廳到了晚上,會把原本亮四排燈管改成亮兩排,透過燈光略微調暗,讓孩子自然感受到變化。
2. 區隔空間氛圍:把臥室布置得舒適、放鬆、光線較暗,如此一走進房間,大腦就會接受到暗示,這個情境主要是放鬆與休息。有個重要的前提是,盡量讓臥室跟床是一個很單純放鬆的環境,這樣才會有效。有些家長讓孩子睡前在臥室玩樂、打枕頭戰等,這些睡前行為就會混亂了對於臥室的感受,孩子一到臥室、上床就想玩,並不會平靜下來,當然就不利於放鬆。
3. 進行平靜活動:越接近入睡時間,讓孩子的身體與腦子的活動量都逐漸降低,這是一種漸進式的切換。例如我家在8點過後就停止讓孩子看影片、跑跳類的活動,坐下來一起閱讀繪本或是聊天。透過活動性質的切換,而能讓孩子自然而然的緩和下來。
儀式2│暫留
孩子躺床、熄燈後,如果還沒能立刻入睡,建議進行一個能吸引注意、平靜躺著的事物,大部分人所推薦睡前說故事,主要就是這個目的。
不過要注意,需要從事些不花腦力也不會有強烈情緒的事情,像是讓孩子期待一個接一個的故事、偵探類型故事,或是有強烈情緒描述的故事都不適合。我家常會聽故事的podcast節目,而且也常會講孩子已經聽過的故事,已經聽過的故事既吸引孩子注意又不會花腦力,很適合在這個階段使用。
儀式3│放鬆
一般而言,在進行完「暫留」階段,孩子平靜下來後應該就能逐漸入睡。但有時孩子特別清醒,或是較小年齡還不適應自己獨自躺著,可以再有一些讓他逐漸放鬆的做法,例如播放舒緩的輕音樂,有個聲音在會讓孩子比較安心。
選擇輕音樂有些細節,首先建議是同樣的音樂即可,不需要每天更換新音樂,讓孩子有熟悉感的聲音才是能放鬆的關鍵。可以的話,先有一段播放音樂的時間,同時家長也陪同,如此一來可以增強這音樂的安全感,讓孩子比較不會感到害怕。我們有與音樂人合作錄製了一段
好眠音樂,提供給大家參考。
如果是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先讓他練習放鬆技巧,像是透過緩慢呼吸的方式,如此一來在緊張或難以入睡時都派上用場。我家女兒睡不著時,就會透過呼吸引導的音檔來協助。
推薦參考:
如何引導自己放鬆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