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病菌齊發!有哪些症狀、如何治療及照顧、重症警訊怎麼判斷…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免疫負債」現象尚未停歇,近來各種呼吸道病毒、細菌在社區流行,一波接著一波,較缺乏抵抗力的幼兒首當其衝,家長該注意什麼?


Podcast搶先聽》喉嚨痛、咳嗽,症狀都好像?如何分辨呼吸道疾病?有特效藥和疫苗嗎?

諮詢/呂俊毅(臺大醫學院小兒科臨床副教授、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
撰稿/李宜芸

 
很多呼吸道的病毒或細菌感染有周期性,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波流行。在COVID-19疫情期間,因為戴口罩、社交距離、重視環境清潔及消毒,導致很多病菌在社區消失了,對這些病菌沒有抵抗力的小朋友越來越多,就是所謂的免疫負債。當疫情解封後,過去這些周期性流行的病菌就會搶著流行,需要等到社區一定密度的人都感染過後,才可能暫歇。

或許有家長以為這些引發呼吸道疾病的病毒和細菌,跟COVID-19一樣是突然出現、突然爆發,但其實這些病菌一直都有。以下介紹的6種病菌引發的症狀大多類似,只要對「症」治療,隨著病程結束,就能好轉,只有少數會併發重症需特別留意,建議該打的疫苗「打好打滿」,才能減少重症機率。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

◼ 常見症狀:發燒、流鼻水、咳嗽,可能出現哮喘
◼ 2歲以下嬰幼兒重症風險高

多數人感染RSV症狀與一般感冒類似,但RSV病毒對2歲以下嬰幼兒威脅性較高,甚至比COVID-19還嚴重。症狀嚴重的話,咳嗽會越來越厲害、喘不過氣,甚至因為細支氣管發炎,呼吸出現咻咻聲、哮喘的狀況,喘到無法吃、無法睡,血氧會下降,有一定比例的致死率。

然而,在治療方面,RSV並沒有特效藥,只能給予支持性療法。目前RSV在國外已經開發出疫苗,針對老人與孕婦施打,尚未納入兒童。另一種非疫苗的預防藥物是單株抗體,直接將RSV抗體打入身體,屬於被動免疫,台灣已經使用多年,主要是針對有先天性心臟病或早產、慢性肺病等高風險的嬰兒,一個月一針,需要打6次。
 
流行性感冒病毒
◼ 常見症狀:發燒、咳嗽、流鼻水、疲倦、頭痛、肌肉痠痛、喉嚨痛
◼ 未滿5歲嬰幼兒、孕婦等,皆為併發重症高危險群

流感除了一般感冒症狀外,還有肌肉痠痛、疲倦感,少部分會有噁心、嘔吐與腹瀉,另可能併發肺炎、腦炎等。目前政府已擴大公費流感疫苗的施打條件,符合資格的民眾建議盡速施打。此外,流感是常見呼吸道感染中,少數有抗病毒藥物「克流感」的病原。

根據疾病管制署規定,如病人符合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用藥條件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降低重症風險,包括併發重症者、檢驗為新型A型流感、孕婦、未滿5歲及65歲以上類流感者、確診或疑似為流感的住院病患、具重大傷病或免疫不全或高風險慢性疾病的患者、BMI大於或等於30的肥胖患者、同住家人與同事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
 
COVID-19
◼ 常見症狀:高燒、肌肉痠痛、倦怠、咳嗽、鼻塞、嗅味覺異常、喉嚨痛
◼ 2歲以下嬰幼兒感染會造成較嚴重的症狀

 
肆虐全球多年的COVID-19疫情高峰已過,但病毒仍潛伏在社區中,持續造成感染,有不少人是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感染,但重症比率變少、症狀也較不嚴重。由於病毒仍持續變異,疾管署建議民眾可接種新一代的COVID-19疫苗保護,尤其是65歲以上民眾。另外,COVID-19仍有機會在2歲以下的嬰幼兒造成較嚴重的症狀,家長需要特別留意。
 
腺病毒
◼ 常見症狀:高燒、喉嚨發炎、結膜發炎、咳嗽、拉肚子
◼ 發燒時間比其他呼吸道病菌長


腺病毒是非常常見的病毒,有很多型,因此會重複感染,症狀不完全一樣,除了發高燒以外,可能會造成結膜發炎(紅眼)、咳嗽、拉肚子。一般來說,大部分呼吸道病毒感染大約會燒個2至3天,感染腺病毒常見會燒到4至5天,發燒時間較長,往往很令人擔心,不過大部分個案發燒以外的症狀並不嚴重。
 
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
◼ 常見症狀:發燒、咳嗽、聲音沙啞、哮吼、肌肉痠痛
◼ 僅少部分孩子較嚴重,但重症率與致死率並不高

 
2022與2023年都有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在社區發生流行,症狀多為一般感冒症狀,其中較需要注意的症狀是哮吼(wheezing),原因是聲帶發炎,所以會出現聲帶沙啞的症狀,這與感染RSV病毒呼吸出現咻咻聲的哮喘並不同。少部分孩子會比較嚴重,但重症率與致死率並不高。
 
肺炎黴漿菌
◼ 常見症狀:發燒、咳嗽較久,但活動力佳
◼ 大部分症狀不算嚴重,偶有併發重症個案,但很少見


感染黴漿菌的症狀與一般感冒類似,部分孩子會發燒個3至5天、咳嗽1至2周。有些家長因為孩子咳太久,帶去就醫,醫師安排胸部X光檢查發現有肺炎的表現,但孩子看起來活動力很好,因此黴漿菌肺炎又稱「行走的肺炎」,大部分不算嚴重的疾病,偶爾有併發重症的個案,但很少見。
 
感染黴漿菌可以使用日舒類的抗生素治療,但要確診是否為黴漿菌感染,需要經過PCR檢驗,而社區診所通常沒有這樣的檢驗設備,因此醫師多半從病人的症狀研判可能是黴漿菌感染,就給予抗生素。不過,其實大多數個案不用抗生素也會好,抗生素治療只是縮短病程或減少重症機率。
 
關於呼吸道病菌感染,爸媽需要留意的事
要提醒的是,光從症狀其實難以斷定是哪種病原菌感染,在多數感染只有症狀治療的前提下,透過檢驗或快篩去確定病原菌也並非絕對必要的步驟。

◼ 你以為的「一直沒好」可能是反覆感染
有時,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感冒拖這麼久一直沒好」而頻繁就醫。但臨床觀察發現,很多小孩其實是反覆感染,可能A病毒快好了,又感染到B病毒,以致孩子時常掛著鼻水或咳嗽,這是小孩成長過程中難免的情況。當孩子身體不舒服,就醫、吃藥的目的應為緩解症狀,不需要執著於多燒、退幾度,也不需要一、兩天還沒好就密集就醫。

◼ 發燒是「免疫力對抗病毒」的反應
發燒是身體感染病原菌時的正常生理現象。大腦有體溫調節中樞,平時體溫設定在37度左右,若感染了病毒,身體會啟動免疫反應,白血球會分泌細胞激素去活化其他白血球或免疫細胞,激素會讓體溫定位點上升。若體溫調節中樞將定位點上升到39度,此時身體會感覺到冷,並啟動生理反應讓體溫上升,如讓周邊的血液循環減少,以減少散熱,所以孩子會出現手腳冰冷的狀況。

身體甚至為了產熱,令肌肉收縮,就會出現畏寒發抖的症狀。等到體溫上來,身體血液循環恢復,顫抖就會停止,接著身體就會流汗、退燒。所以當孩子感染了呼吸道病毒,即使發燒了也不要過度恐慌,讓身體免疫力去對抗病毒,等到病毒被免疫系統消滅後,自然就退燒了。
 
◼ 如何觀察重症警訊與就醫時機?
如果孩子已經發燒超過平均的時間,例如燒了3天以上,就要特別注意。在症狀方面,若症狀嚴重到超過一般感冒常見的程度,例如咳嗽咳到呼吸會喘、抽筋、昏睡、叫不醒,或者食慾差到什麼都吃不下、喝不下、拉的次數過多,有脫水危機,就要趕緊就醫。
 
◼ 日常照護要留意的重點
家長在照顧病童時,要記得多為孩子補充水分,給予白開水、牛奶、果汁、稀飯等,只要含水多的食物與飲料都可以,水分足夠比較不會出現併發症;若有腸胃道、腹瀉的症狀,則先少量多餐,以清淡飲食為主。

文章出處/全民健康基金會〈冬天呼吸道病菌齊發!如何治療及照顧?〉
延伸閱讀/【家有幼兒必學】發燒的應變守則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