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延治 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榮譽理事長、信誼bookstart講師
疫後問題多,竟是運動不足惹的禍
最近幼兒園和托嬰中心的老師們紛紛感嘆:新冠疫情後入園的孩子問題多多,例如四肢不協調、不愛動、語言能力差、咀嚼能力差、愛哭等等,這些問題可能是受疫情波及,留下的後遺症;然而,我覺得主要還是運動不足惹的禍。
動作精進,是成為獨立個體的核心
寶寶出生後,動作發展是成為獨立個體的核心。抬頭、翻身、爬、坐、站、走,任何一個過程不完善,都有可能影響其他領域的發展,而「爬」更是重要關鍵。學爬時會統整身體許多感官、肌肉、骨骼,當寶寶能爬了,表示他可以隨心所欲移動,這是他第一次靠著自己努力學會的身體機制,真是了不起;爬也是日後許多活動的基礎,所以學爬的時候,真的要很認真的讓孩子「爬到位」。
回想我的孫女第一次從四肢爬,到沒有扶任何東西的狀況下,用雙腳站起來,她的每根腳趾頭都用力抓著地,兩腿自然打開到能平衡撐起身體。兩手空了下來,站起來後的第一個動作是開心的笑著拍拍手,好像是給自己按個讚。這個成功的經驗是她自己練習來的,也是她能夠不斷探索新事物的原動力。多出來的手,東摸西弄,越來越敢於探究新事物和好奇嚐試,慢慢從個人走入群體生活。而人為萬物之靈的關鍵之一,不也正是因為雙手可以做很多事情!
互動引導,孩子動作靈活更顯得聰明
孩子的靈活度往往會影響別人對他的觀點,動作靈活給人的感覺是聰明伶俐,但是,孩子不喜歡或不會運動,很多是因為缺乏大人引導。有些父母自己不喜歡活動,相對就剝奪了孩子嚐試動態活動的機會。
相信父母們也都了解,運動可以增進身體的靈活,提高新陳代謝,讓身心愉快。
健康有活力的孩子一逗就笑,人見人愛;孩子和人互動的機會增加,學到的事物多,腦內運作量也越大,所以多運動可以頭好壯壯。
學爬兒喜歡有人追著玩,小小孩喜歡玩鬼抓人,大孩子喜歡老鷹捉小雞,有人跑、有人追,一起活動真有趣。再大一點,就進入學習使用運動器材,參加團體競賽學習合作的階段。當孩子參與了團隊運動,更容易學到「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
從簡單的動作遊戲和球類 動起來
想開始卻不知如何著手的家長,可以一邊講繪本《娃娃體操》、
《爸爸跟我玩》或是
《從頭動到腳》,一邊模仿畫面跟著做。信誼
《愛運動的孩子更聰明!》書中也有許多好玩的親子運動,可多多參考。
我特別推薦球類活動。「球」是引起孩子活動的好東西。球的特色是可以滾、好握好拿、沒有上下左右之分。具有彈性的球,增加活動的多樣性,目前發展出來正式的球類活動有百種以上。球的基本玩法包括:
1.拍、彈:有距離的運球、連續不間斷的拍球。
2.投:只要設一個標的物就可以引起投的動機,投進(中)的成就感勝過分數。
3.接、丟、拋:氣球或可懸掛的毛線球,坐著站著玩都可以玩得不亦樂乎,達到運動效果。
4.滾、踢:踢主要是腳部動作,自己踢或多人互踢都可以。學爬兒不用教就會追著滾動的球爬;反過來,讓球滾動追著孩子跑,也會很有趣。
我的兒子從幼稚園開始學踢足球,一開始對戰只知道滿場追著球奔跑,經常出現前鋒和後衛都是他包下的單打獨鬥場面,直到體會助攻得分讓團隊贏得比賽的喜悅。此刻,運動的收穫已不只在活動本身!
用適度運動 提升幸福感和學習力
至於戶外走路、爬山、公園遊樂場蹦蹦跳跳等,只要能達到流汗效果的安全活動,都可以帶孩子嘗試。運動不一定要競賽,而競賽也可以是切磋技能,不一定要有輸贏。參加運動比賽不但能培養團隊精神,還可以更認識自己的能力。但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不適合放在正在學習運動的孩子身上,為了爭取榮譽而過度要求練習,是揠苗助長。
好玩有趣的運動可以增加親子的正向互動,提升幸福感。運動不僅能改造身體和情緒,還能重塑大腦。有了基本運動能力的孩子,可以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學什麼都快。適度的運動習慣可以讓生活更健康,而健康又是學習之鑰,想讓孩子成為優秀學習者,擁有幸福的未來,現在就陪孩子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