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爭吵,真的會讓父母很心煩與頭痛。本來憧憬生個弟妹讓孩子成長過程有手足相伴、家中充滿和樂的歡笑聲,哪知現實迎來的是永無止盡的吵鬧聲、層出不窮的告狀與哭訴。就讓心理師來分享化解紛爭的經驗談吧!
文/鄭翔好諮商心理師(旭立心理諮商中心)
「媽咪!哥哥罵是我北七!」
「媽咪,妹妹好煩!你叫妹妹不要再吵了!」
「爸比,哥哥不讓我看他打電動。」
「嗚哇~媽咪,哥哥用腳踢我的肚子,我一定要打回來!」
化手足紛爭為學習的機會
同住一個屋簷下的手足,生活緊密,許多雞毛蒜皮的事情都要一起面對,加上幼兒的衝動控制能力和共處技巧尚未發展成熟,手足間就容易有擦槍走火的衝突,讓彼此感到生氣、挫折與傷害;父母不可能阻止孩子彼此的需求與渴望牴觸,卻可提供孩子健康的方法,處理眼前的紛爭,幫助孩子學習共處,讓他們受用與受益。以下以我家小兄弟(3歲和5歲時)衝突的情境,說明處理的步驟:
STEP 1 調節自己的情緒
父母可以先給自己幾個深呼吸,安頓自己的情緒,才能好好處理孩子的情緒,告訴自己:「這是一個可以引導孩子學習處理紛爭與衝突的機會。」
STEP 2 與孩子情感連結
家中可以先佈置一個舒適的空間,作為處理情緒的「秘密基地」。這天,兄弟倆又發生激烈的爭吵。我先抱起嚎啕大哭的愷弟、拍拍他的背,並和哥哥一起坐在他們的情緒秘密基地,讓他們知道我在乎並且願意陪伴。
STEP 3 重啟對話與修復關係
等兩兄弟情緒較平緩,再進行「戰後重啟對話與修復關係」,把剛剛衝突的事件、彼此的感受、行為或反應討論一遍,共同討論找出更好的解決方式,下次可以怎麼說?怎麼做會更好?如果有傷害對方的地方,要向對方道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必要時會有補償的行動。
下面是我們實際對話的過程:
【描述衝突事件、情境】
媽咪:「誰可以先告訴我,剛剛發生什麼事?」
恩哥:「我在排積木時,愷弟把我的小車子拿走。」
【標明情緒】
媽咪:「當愷弟拿走你的小車子,你感覺怎麼樣?」
恩哥:「我覺得很生氣。」
【省察生氣時的行為反應】
媽咪:「當你很生氣的時候,你做了什麼?」
恩哥:「我把愷弟推倒,誰叫他要把我的小車子拿走。」
媽咪:「在你很生氣的時候,你把愷弟推倒。」
恩哥:「嗯。」
【探索心理需求】
媽咪:「你希望可以怎麼樣?」
恩哥:「我希望愷弟不要吵我、不要拿我的玩具。」
【討論建設性的行動】
媽咪:「你希望愷弟不要干擾你,那下次如果愷弟想跟你玩,又拿走你的玩具,你可以怎麼做或怎麼說?」
恩哥:「告訴媽咪。」
媽咪:「很好,你可以選擇告訴媽咪,請媽咪幫忙,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恩哥:「沒有了。」
媽咪:「你也可以告訴愷弟怎麼跟你合作,像這樣『愷弟,請你幫我拿墊子和積木過來』。愷弟為了跟你玩,他會樂意跟你合作的,下次你可以試試」。
恩哥:「嗯。」
媽咪讓情緒較穩定的愷弟從媽咪的懷抱中下來,與恩哥並排坐。
媽咪:「愷弟,謝謝你耐心等待,輪到你的時間了,你準備好要說了嗎?」
愷弟努力調整自己的呼吸:「我可以說了」。
【描述衝突事件、情境】
媽咪:「請問剛剛發生什麼事?」
愷弟:「恩哥推倒我。」
【標明情緒】
媽咪:「恩哥推倒你的時候,你感覺怎麼樣?」
愷弟:「很生氣」
媽咪:「恩哥推倒你的時候,讓你覺得很生氣。」
愷弟:「嗯」
【省察生氣時的行為反應】
媽咪:「你剛剛大哭是因為你被推倒很生氣嗎?」
愷弟:「嗯~」
媽咪:「那你知道恩哥因為什麼原因推你嗎?」
愷弟:「不知道。」
媽咪:「愷弟,你剛剛是不是有拿恩哥的小車子?」
愷弟:「嗯。」
【探索心理需求】
媽咪:「是什麼讓你想拿恩哥的小車子?」
愷弟:「我想跟恩哥玩。」
【標明情緒】
媽咪:「當恩哥不讓你一起玩,你感覺怎麼樣?」
愷弟垂頭喪氣地說:「很傷心」
媽咪:「當恩哥拒絕和你一起玩,讓你覺得很失望、傷心,你就把哥哥的小車子拿走」
愷弟:「嗯」。
【討論建設性的行動】
媽咪:「你想跟恩哥玩,可以跟恩哥說:『恩哥,我想跟你玩,我可以怎麼跟你一起合作?』如果直接拿走恩哥的小車子,恩哥就會很生氣!」
接著媽咪帶著愷弟對恩哥練習說一次。
【真誠的道歉與修復關係】
媽咪:「好,現在我們要為剛剛自己的行為負責與道歉,愷弟,你先開始的,請你先跟恩哥道歉。」
愷弟:「恩哥,對不起,因為我拿走你的車子。」
恩哥:「愷弟,對不起,因為我把你推倒。」
媽咪:「恩哥,因為你推倒的行為造成愷弟的傷害,除了對不起,要再加上『服務的行動』,提醒你選擇傷害別人行為的後果」。
恩哥:「愷弟,我可以為你做什麼『服務的行動』?」
愷弟:「唸故事書給我聽」。
手足平和共處,沒有捷徑與速成法
「戰後重啟對話與修復關係」會花上我們母子三人很多時間,但這過程卻可以幫助手足更了解彼此的感受、在意的地方與需求、選擇的後果,透過行為後果的負責,學習在下一次衝突時能為自己做更好的選擇。上述處理的步驟與要點,不僅處理手足紛爭事件,也協助孩子進行衝突後的情緒調節、梳理與抒發。
恩哥學習以商量的方式,讓愷弟願意跟他合作,替代對愷弟大吼大叫、追打,也逐漸練就恩哥的說服力,取得愷弟的配合。愷弟則學習先問過恩哥、如何跟恩哥配合,學習以合作替代搗亂,順利加入恩哥的遊戲。
兩兄弟有不同的玩法與意見,起初每天一、二十起紛爭,慢慢遞減到每天僅一兩起,偶爾外出玩耍還可以零糾紛。無論次數多寡,手足紛爭是必然會發生的;如果沒有練習,就算孩子年紀長大,重啟對話、修復關係與情緒調節的能力,並不會自己長出來。
或許有些父母因為不知如何處理手足紛爭,就提早送大孩子去上學,以減少手足相遇的時間。然而,我沒有因需傷腦筋處理手足紛爭,就提早送恩哥去幼兒園,母子三人有充裕的時間相處、日復一日的練習。手足平和共處的局面,沒有捷徑與速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