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人際互動中,難免會遇到一些衝突,甚至肢體傷害。這時,家長應如何理性的溝通與處理來保護孩子,又不過度干涉他們的社會發展呢?
文/鄭翔好諮商心理師(旭立心理諮商中心)
同儕衝突,需要家長敏銳觀察、適時介入
在學校裡,孩子們可能會發生一些肢體衝突,如推擠、捏人,他們也許轉眼就忘記了,不一定會告訴家長或教師。但是,當這些行為累積到一定程度,可能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因此,家長需要觀察孩子身體與情緒反應的變化,並在適當時機介入。下面我就用自己的經驗,來分享處理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
深呼吸穩住情緒,才能給孩子適切的幫助
恩哥在幼兒園大班時,有天傍晚,我發現他右手臂有七八處瘀青。我問他:「你手臂怎麼有那麼多瘀青?」恩哥告訴我:「是跟我一起牽手的女生L同學捏我的,她常捏我。」我接著問:「你有跟老師說嗎?」他回答:「我之前有跟老師講過,老師有跟她說不要這樣,但她今天捏得特別大力。」「是什麼讓你沒有跟媽咪說?」「我回到家很想吃點心跟玩,就忘記了。」
看著這些瘀青,我心疼又生氣;但我先安頓自己的情緒,並提醒自己選擇用溫和堅定的態度來處理;否則,激動高張的情緒,可能會讓兩位孩子都受到驚嚇與害怕。於是我和先生討論,決定由我出面向老師反映,表達自己的立場與期望的處理方式。
為孩子做心理預備,說明可能的狀況
在與學校老師溝通之前,我先向孩子解釋接下來的處理步驟,讓他心理上有準備。我對孩子說:「媽媽明天早上會跟老師講這件事情,老師可能會找你談話,你就勇敢地說,是什麼就說什麼。另外,如果同學的爸媽來學校要找你談話,你要馬上告訴老師,請老師協助。」確定孩子理解後,我們就休息了。
理性、溫和而堅定的表達,取得校方合作
隔天,我利用送孩子上學的時機跟老師反映:「恩恩右手臂有七八處瘀青,多半在與L同學牽手時發生,請老師協助了解與處理,評估他們是否適合繼續一組?也請通知L同學父母這件事,轉達他們,我對這個行為覺得生氣、不捨得孩子受傷。」老師聽了我的敘述後,隨即拉住我的手跟我道歉,告訴我她會好好處理。
我特別向老師強調:「如果對方父母要出面處理,請事先透過老師安排,我不會直接找L同學談,也請同學家長不要直接找恩恩講話。我今天下午會再打電話給老師了解後續狀況」。當天下午,老師來電話告訴我,她已經嚴肅地告誡L同學,請這位同學再次跟恩恩道歉,並幫恩哥擦藥;幼兒園主任也特別到班上談話,用演戲的方式教育孩子,讓他們知道,有需要時要主動向老師求助。
鼓勵修復關係,做出補償的行動
事後,老師對我表達虧欠與自責:「恩恩有向我們反應過,但他仍受到傷害,我們反省自己做得不夠好,會再多注意。」我鼓勵老師,可以直接跟孩子表達歉意,請孩子再給老師一次機會,幫助老師可以做得更好。另外,我也跟老師提議,可以請L同學為恩恩服務一件事,讓孩子學習為自己傷害的行為負責。
老師覺得這個建議很好,兩位老師分別找機會跟恩哥當面道歉,也和L同學討論如何為恩哥做一個服務的行動,同學決定畫一張道歉卡片送給恩哥,恩哥也接受了。
確保孩子感受到被愛護與關心
夜晚睡前,我和孩子聊這件事情的進展,孩子知道自己是被關心與愛護著,覺得很感動,還流下了眼淚,說:「當我知道很多人關心我,我好開心!」最後,我帶著孩子們,再次討論與演練自我保護、逃離與求助的步驟。
釐清處理的目標,不在情緒中失焦
父母要記住,面對這樣的事件,處理目標是「停止傷害、讓傷害獲得道歉與負責」。所以整個溝通的過程,必須由老師(校方代表)居中協助,家長間的會談在學校進行,避免直接對質,絕不直接找對方孩子,也不同意對方家長直接接觸自己孩子,這是必須確立的界線。當雙方會談時,如果需要邀孩子進場,應先告知對方家長自己會說什麼。
這樣的理性態度下,讓老師有處理的空間,並使對方家長感到安心,才有機會合作協力改善孩子的行為。如果家長無法信任老師,直接找對方家長或孩子對質,最終雙方都會受到不良影響,孩子也無法從中學到正確的人際互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