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婉湘博士(《一起讀、一起玩》、《手感創造力》作者) 照片由作者提供
空間有限也能打造遊戲環境
孩子還小的時候,朋友來我們家都覺得簡直是兒童遊戲場,不管是新竹時期的公寓、美國租賃的公寓,或是後來的獨棟房子,我們家裡一定都有一個給孩子的藝術角落。有兒童發展和幼教背景的我,深知好的環境設計就像一位好老師,可以幫助孩子自動自發的探索與學習。
我們家的藝術角落,不管居家空間大小,一定要有張不怕弄髒弄壞的桌子,和一個開放式的材料櫃。即使空間小,用一個IKEA的三層的小推車,放上各種筆、顏料、畫冊、剪刀、膠帶等材料,就能推到餐桌或茶几旁使用。
若有稍微大一點的空間,就擺張夠大的桌子,讓手足一起使用,並在一旁放個矮櫃,將黏土、冰棒棍、色紙、毛線、瓦楞紙板等材料,用透明收納盒分類好陳列在櫃子上,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容易找到東西,也容易收拾。
借鏡美國幼兒園的藝術角落
我在孩子就讀的親師合作幼兒園也觀察到這樣的環境設計,園所裡的美勞角有兩張圓桌子,每週會有負責的家長依季節或節慶主題準備好材料,帶領孩子進行藝術手作活動,例如秋天的時候讓孩子用小南瓜當印章,沾顏料蓋印在紙上。孩子也可以選擇做自己有興趣的藝術活動,從一旁的材料櫃裡,自行拿取黏土、畫筆、紙張、毛根來創作。
老師會在室外空間擺放畫架和顏料,讓孩子在直立的圖畫紙上創作。有時甚至會將一大張壁報紙貼在院子的圍牆上,讓一群孩子用噴、甩、射、丟等大肢體動作來自由揮灑顏料。
因此,幼兒園的孩子們有選擇創作材料和選擇藝術活動的自由,但同時他們也可以選擇參與家長和老師共同設計的季節性活動,透過這些活動提供孩子更多元的材料,並帶領孩子嘗試不同的創作方式。
藝術手作關鍵:重過程而非成品
市面上的美勞材料包,往往每個孩子做出來的成品都差不多,開放式的幼兒藝術活動重視的是創作的歷程,而不是最後做出來的成果。也就是說,對材料的五感探索才是藝術活動的真正目的。爸媽在家中可以把握幾個重點進行:
1.用「遊戲邀請」方式,帶孩子認識新的材料
例如在一個托盤裡,擺上毛根、麻繩和不同顏色與形狀的木珠,邀請孩子來玩串珠的活動。或是提供孩子一些黑色的畫圖紙,讓孩子用粉彩筆或白色蠟筆來作畫。
2.開放式材料櫃,每次提供一點新材料和新玩法
一旦孩子熟悉了某樣美術材料的用法,就可以擺在開放式藝術材料櫃上,讓孩子自由取用。爸媽不必一次把所有的材料都放在櫃子上,可以一陣子更換一些材料,讓家中的藝術遊戲區保持新鮮有趣。
3.做好簡易準備讓收拾變輕鬆,在家也能自由探索
孩子創作藝術經常是用全身所有的感官來探索,有時候家長因為擔心孩子弄髒衣服或環境,覺得收拾麻煩,而不想讓孩子在家裡玩藝術活動。但其實有些好方法可以幫助爸媽易於善後,又不必限制孩子自由探索。例如讓孩子穿上圍裙、在桌上鋪上可以著色的桌布、在地板上鋪上防水布或拆開的紙箱,這樣即使畫到桌上、地上、衣服上也沒關係。
4.活用點子,選擇在好清洗的地方進行藝術活動
例如在浴室的淋浴間裡玩顏料,孩子可以畫在磁磚上、玻璃上,也可以畫在自己身上。有時候可以使用大盆子或收納盒,把動力沙或加了顏料的刮鬍膏等放在裡頭,幫孩子稍微控制玩耍、探索的範圍。甚至可以將家裡的一面牆塗上市售的黑板漆或貼上白板貼,讓孩子可以在大面積的牆上作畫。
享受創作時光,欣賞孩子的創意
記得要讓孩子知道你很喜歡也珍惜他的作品。除了把孩子的作品貼在牆上展示,也可以將一條長繩兩端固定在牆上,再把孩子的畫作夾在繩子上,這樣可以掛上一排畫作,過一段時間再更換新的作品。
最後,請爸媽也跟孩子一起享受創作的時光,除了在一旁記錄拍照之外,也能放下手機,跟孩子一起動手玩,留下親子共同創作的作品和美麗的回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