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展慢一拍?用觀察與陪伴代替焦慮

孩子兩歲還不說話,是否就是發展遲緩?其實,語言、動作和情緒的發展不必趕進度,需要跟隨孩子的步調來觀察和引導。透過三個簡單的檢查方法,家長能及早發現發展的關鍵信號,並用親子互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減少不必要的焦慮。

文/李佳燕醫師(傳家家庭醫學科診所醫師)

真的有這麼多需要早療的孩童嗎?解讀篩檢焦慮
現在全國正如火如荼推動著兩個與幼兒發展相關的大政策,一是已經行之多年的「學齡前兒童發展檢核」,在公托和幼兒園全面執行。另一個是透過幼兒看診的基層診所,今年七月才開始啟動的「兒童發展檢核服務」。

這些政策的初衷是早期發現幼兒發展問題,及時介入早療,幫助改善。立意良善的政策,需要訓練紮實與經驗豐富的執行者,否則,往往反而造成另類恐慌。

尤其今日的父母與老師們普遍呈現極度焦慮的狀態,深恐孩子輸在起跑點,更容易產生「寧可錯估,不要遺漏」的心態,經初步篩檢之後,需要進一步評估的幼兒數目,便越來越多。

有狀況的孩子真的越來越多嗎?還是我們對兒童的發展篩檢標準過於嚴苛,導致無需評估或早療的孩子,也在焦慮的大人要求下,被迫進入了早療系統內呢?

孩子的發展節奏各有差異
以孩子的語言發展為例。一般我們認為正常的幼兒語言發育是8~9個月之後,會指著東西,發出沒有意義的聲音;1歲到1歲半左右,幼兒會開始說有意義的單字或詞,例如叫爸爸、媽媽、抱抱、不要等等;到2歲,會說主詞加動詞的短句,例如:爸爸抱抱、不要吃、喝牛奶等等;到2歲半之後,語彙更是進步神速,已經會說整句話,例如:他打我痛痛、蟑螂我怕怕、我要吃冰淇淋等等。

可是,有些孩子的語言發展,沒有依照這個標準常規進行。我遇過幾位到兩歲半,還不開口說話的孩子。當時我擔心孩子有聽力的問題,導致無法學習語言,苦勸父母要轉診到醫學中心的耳鼻喉科檢查聽力。

可是,好幾位父母,總是笑著回答我:「李醫師,你放心啦!我們在家時,孩子聽得懂我們說話,沒問題的。」這幾個孩子到了3歲,真的像有人拿鑰匙打開了話匣子般,一張開嘴句句話滾滾而出,攔都攔不住。

這些孩子有的是家裡使用多種語言,中文、台語和英語交錯,增加幼兒學習語言的困難度;有的孩子則是天生特質較小心翼翼,跳過牙牙學語的階段,一開口就是完整的句子。更普遍的是,被照顧得非常周到的孩子,孩子只要手一指,想要的食物或玩具就在面前了。孩子缺少學習語言的動機與需求,語言發展的速度自然會比常規還慢。

因此,並不是所有發展較慢的孩子都需要早療。家長可以先避免過度焦慮,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確定沒有感官生理上的障礙,同時多提供練習的機會,這才是增進孩子發展有效的方法。

三點觀察,判斷孩子的語言發展是否需要擔心?
如何確定孩子沒有感官生理上的障礙呢?例如,在孩子2歲半之前,要評估語言發展有沒有遲緩、是否需要接受語言治療之前,我們可以先透過每日的生活接觸,做初步的判斷。

第一,確認孩子的知覺
孩子在嬰兒期時,我們可以分別在他的兩側耳邊搖鈴鐺,看孩子是否會隨著鈴鐺聲而被吸引,轉頭到有鈴鐺聲的那一側。再來,孩子是否會隨著音樂舞動身體?從孩子背後叫喚孩子,他是否可以不借助表情、嘴型和動作,而知道你在叫他?

第二,確認孩子的理解能力
叫孩子拿尿布去垃圾桶丟,請孩子抽一張面紙給你,要孩子進房去找爸爸出來等等,他是否會照做?請記得下這些指令時,千萬不能有手勢的暗示,才能確定孩子是靠聽懂來理解你的指令。

第三,確認孩子的發音能力
在2歲之後,孩子會講容易發音的單字或詞,例如爺爺、婆婆、爸爸、媽媽、好、兔兔等(我們不會要3歲的孩子發捲舌音,這太難了!),這些都會說,而且他人是聽得懂的。

以上三項條件,從聽、理解到發聲,孩子都能做到,那對於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就幾乎可以放心了。

豐富環境,促進語言、動作和情緒發展
孩子的發展,除了孩子自己的成長,環境的促進更是重要。家長要做的事,就是多多和孩子說話,同時製造更多孩子需要說話的時刻。例如,當孩子指著玩具時,可以耐心地問:
「你要拿什麼?」「車車」
「你要叫誰拿車車?」「叫阿公拿」
「車車拿給浩浩做什麼?」「浩浩玩玩」等。

「親子共讀」也是促進語言發展很好的媒介。不只是父母唸繪本給孩子聽,而是透過「什麼?」「怎麼?」的問題,製造孩子參與的機會。例如:
「書上的狗狗在做什麼?」「狗狗在吃肉肉」
「狗狗怎麼了?」「狗狗在叫」
「狗狗為什麼一直叫?」「牠在生氣」等,孩子可以在「聽」和「說」的互動中,學會更多的語彙和對情境的理解。

孩子與同齡孩子互動的機會,也是語言發展的要素之一。經常有父母發現,孩子進入幼兒園後,短短半年內,語言能力和社會互動都有顯著提升。這也證明了語言、動作、情緒以及社會能力的發展,往往需要適當的環境與練習來引導。

身為家長,與其急於帶孩子做評估,不如花時間專注在日常生活的互動,孩子的成長自然會逐漸展現。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發展節奏,用心觀察與陪伴,便能在適合的時間綻放光芒。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